所在区域及其地理环境
麻江县位于黔中腹地,贵州东部,清水江上游,位于东径107。18,——107。53,,北纬26。17,——26。31,之间。县城西距省会贵阳109公里,全县总面积1201.4平方公里。县境地势西南高、东北低,处于云贵高原向湘桂丘陵过渡的斜坡地带,低山、低中山,丘陵及河谷盆地占全县总面积78.4%,县城海拔930米,县内最低海拔576米,最高海拔1862米,属于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夏无酷暑,冬无严寒,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在13.9℃——16.3℃,全年降雨量为1190至1560毫米之间,日照时数平均为1069.2小时。
县境自然景观秀丽,东部山峦叠峰,西部峰林连绵,北部群山巍巍。
分布地域
粑槽舞是畲族人独创的舞种。
麻江县畲族主要分居在县内杏山镇的六堡村、营山村、中山村、仙鹅、坝寨、偿班、仰鼓;宣威镇的岩莺村、黄莺村等地。
畲族粑槽舞源于一个悲壮的传说。
传说畲族祖上有一位名叫代赖(音译)的人,因能善战、武艺高强,当时的朝廷因惧怕畲人造反而设计将其诱杀。在其葬礼上,族人义愤填膺,将粑槽反扑在地,用木棍冲击粑槽,喻义要将朝廷颠覆并进行冲击(在南方语言中“槽”“朝”是一个音)。从此,冲粑槽逐渐形成一种风俗活动进而演化为一种丧葬舞蹈,跳舞时也不仅仅是冲击粑槽,还按照一定的节拍,用木棍与木棍相互击打,以示继承祖先的武艺。
相传,粑槽舞在畲族人中流传已达400多年,有一套固定的节拍和跳法,只用在老人的葬礼上,畲人认为只有这样代赖才认同死者是自己的后代。由于跳粑槽舞是一项剧烈运动,所以仅限男人参加。近年来,受外来文化的影响,粑槽舞的发展在某些畲族聚居地有所变异,粑槽舞逐渐被用到某些节日庆典和迎宾表演上,身着盛装的妇女也
历史渊源围到舞场四周跳舞助兴。
粑槽舞在文革期间曾因被视为迷信活动而遭禁止,改革开放后才重新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