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牛地点常选在距各村寨都不远且较为宽敞的山谷里,名曰“斗牛堂”。
山上有吹打的队伍,送牛下山到斗牛场。
斗牛的日子周边寨子的人都会聚集到此地,并吹奏芦笙助兴。
在从江县的东朗、停洞、下江、丙妹、高增、雍里等乡镇的苗族、侗族有斗牛的习惯,俗称“牛打架”。
从江斗牛活动据说是从三国孔明南征时期开始,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由于当时诸侯割据称雄,四处争霸相互残杀,搞得国无宁日,各族人民饱受战乱之苦。惜才如命、爱民如子的汉王刘备,为平定天下,请来军师孔明指点江山平熄战乱,并将战势最后缩小到月亮山区。当时苗王孟获称雄于月亮山腹地不愿归顺。孔明通过智取七擒孟获,终于平熄月亮山区各路诸侯纷争的战火。民间流传的《斗牛古词》中唱道:“孔明天相号召娱乐,苗侗祖宗凑钱买牛,吹笙斗牛,乐而忘返。”据此可知,三国时期斗牛之风已经很盛行了。
孔明进驻月亮山区,将“故格山”改名为“孔明山”,建成了孔明塘、孔明花街、点将台(遗址今仍在)。为使月亮山区各族人民安居乐业,还建起了“孔明斗牛堂”,用牛打架来取代各山寨间、各宗族间、各诸侯间的战争,并制定逢亥斗牛盟约。以安左铁角代替当时的长矛,右铁角代表大刀;每头打牛都配备征战高脚牌,将打牛的王号写在牌上,代替两军挑战和免战牌。牛王进入斗牛堂,先鸣三声铁咆,然后锣鼓振天,战旗飘扬,呐喊声不绝于耳,犹如两军对垒撕杀于战场。从此,月亮山区兴起了不讲输赢、只讲情义,双方根据牛的身高、角的宽窄面议论打、超时拉脚的情意斗牛赛,各族人民团结友爱,和睦相处,逐渐减少了纷争和摩擦,以牛斗代替人战争,以斗牛为乐的传统和习俗一直沿袭流传至今。
黔东南的许多村寨,每年择期或在重要节日举行斗牛比赛。斗牛之牛,都是专门精心饲养的,不从事耕地、拉车、推磨等劳作,均为雄性水牛,分为宽角、窄角两个级别。斗牛赛制,先为淘汰赛,决斗时改为单循环赛,最后胜出者为年度牛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