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东线旅游以少数民族风情和自然风光为特色,是贵州主要旅游地和黄金旅游线。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融为一体,人文景观和红色景点紧密结合,巴蜀文化和荆楚、辰河文化碰撞形成独特的黔东文明,与湘、鄂、川、渝、桂省区景点相连为一体,是集文化、观光、旅游、探险、科考、休闲、漂流为一体的理想旅游胜地。
发展贵州东线旅游经济,是落实胡锦涛同志视察贵州重要讲话精神,促进贵州东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举措。发展贵州东线旅游,通过“旅游搭台,经济唱戏”,进一步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借助外力发展自己;促进文化、经济、招商引资和对外经济协作以及社会进步等方面工作取得实效,可以促进贵州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贵州东线旅游一般指习惯上贵州省内紧密相连的东北部的铜仁地区和东部黔东南自治州一线的旅游业。包括铜仁、万山、江口、玉屏、松桃、印江、石阡、思南、德江、沿河、凯里、麻江、黄平、施秉、镇远、岑巩、台江、剑河、三穗、天柱、锦屏、黎平、从江、榕江、雷山、丹寨等26个县(自治县、市、特区)和大龙、凯里2个省级经济开发区,总面积4.83万平方公里,806.34万人。这条旅游线以少数民族风情和自然风光为特色,是贵州的主要旅游地和黄金旅游线。东线旅游区历史悠久,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融为一体,人文景观和红色景点紧密结合,巴蜀文化和荆楚、辰河文化强烈碰撞形成独特的黔东文明,与湘、鄂、川、渝、桂省区景点相连为一体,有湘黔、株六、渝怀铁路和大兴、黎平机场相通,有千年乌江、阳河、都柳江黄金水道相连,是集文化、观光、旅游、探险、科考、休闲、漂流为一体的理想旅游胜地。
东线旅游资源得天独厚,拥有神秘雄奇的自然景观,纯朴浓郁的民族风情,悠久的历史文化,宜人的气候和便捷的交通,旅游产业经济具有比较优势和发展前景,成为西部地区旅游黄金线和精品线。2004年,东线旅游共接待海内外旅游者308.37万人次,较上年增长40.88%;实现旅游总收入18.398亿元,较上年增长60.05%。其中接待海外旅游者31711人次。发展势头看好,前景广阔。
发展贵州东线旅游,要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实现旅游产业经济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在适当扩大规模的同时,提高旅游业的档次和水平,进一步实施精品战略,调整产品结构,开拓客源市场,优化旅游市场环境,加快红色旅游步伐,以红带绿,推进观光旅游、乡村旅游、生态旅游、度假旅游,特别是民族民俗特色旅游的全面发展,实现旅游促进就业,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民族区域经济发展,促进环境生态资源保护与合理开发利用,促进对外开放,借助外力发展自己。
转变观念,调整产品结构,科学整合和统筹利用旅游资源。把发展旅游业纳入当地党政工作的议事日程,与经济发展同步规划,同步组织实施,同步考核评比,同步奖惩。做到思想上有位置,工作上有路子,投入有票子。东线旅游精品景点多,特别是全面推进以二六军团红军长征为重点的红色旅游资源开发、挖掘、整理、推介工作,以红带绿,将民族旅游、特色旅游、生态旅游、科考旅游等资源整合,统筹利用,做到资源、环境、生态保护、利用开发相结合,整合政府用于发展旅游产业的资金,扩大旅游招商引资成果,大力发展村办、民办旅游业,探索股份制、独资和中外合资发展旅游业,实现旅游官办向民办的合理转化。
坚持市场导向,以产品为载体,加大旅游宣传推介力度。按照市场经济原则,大力培育和拓展特色、红色、生态、民俗、乡村、文化、观光、科考旅游市场,发挥企业主导作用,注重政府推荐与企业运作的有机结合;扩大与省内外、国内外客源重点城市推介的交流与协作,充分利用和争取周边省区在主要景点推介方面的联合策划,共同推出省际特色线路。构建国际旅游市场开发平台,争取国外海外专家学者对东线旅游的关注,提高旅游产品的国际知名度,形成具有东线旅游的品牌产品。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网络技术、新闻媒体,构筑多种语言平台,大力推广网上推介、宣传、定点定向推介,多层次多层面宣传东线旅游景点和产品。努力打造以梵净山、阳河为龙头的生态、佛教、傩文化及民俗文化旅游产品,密切与泛珠三角、六省区市、川黔渝的旅游联合,共同构建长江旅游圈、大西部和大武陵旅游圈。
搞好旅游行风建设,净化市场,铸造诚信旅游。对非法从事旅游经营活动,导游私收回扣、索要小费或与司机、商家联手欺诈游客,旅游景区秩序混乱等行业不正之风,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制止。同时,及时受理旅游投诉案件,切实维护旅游者的合法权益。加强旅游安全管理及事故救援、处理工作。制定符合实际的旅游商品生产销售政策,既价廉物美,又宣传推介本地旅游资源,使旅游者来有信心,住下安心,游后满意。指导和引导各类企业依法经营,诚信服务,自主发展,自由竞争,在酒店、宾馆、旅行社中大力倡导行业敬业精神,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与企业文化建设,铸造诚信的旅游东线。
健全和完善管理机制,加强旅游行业规范化建设。一是加强旅游执法,实行首问制、服务承诺制、限时办结制、责任追究制,确保办事公开、公平、公正。二是对旅游企业、产品、设施进行规范化、标准化、科学化、程序化管理。与此同时,鼓励旅游企业和从业人员积极向旅客提供健康有益的个性化、特色化服务。三是开通国内、省内景区(点)网站,对旅行社、星级饭店的业务进行网络化、数字化管理,逐步将旅行社、星级饭店经理、导游人员电子文档公示,向阳光旅游方向发展。
增加投入,努力改善旅游投资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旅游业是一种需要文化和品位的产业,需要投入大量资金以完善软件和硬件。目前经济发展还相对滞后的贵州,除了政府进行必要的投入外,发展旅游业还需要依靠民间资本,通过招商引资抓旅游,围绕项目打造优势,增强竞争力。依托优势资源和优势产业搞好项目策划,提高招商引资的成功率。积极探索和创新招商引资方式,如网上招商、媒体招商、窗口招商、文化招商、中介招商、以商引商、以侨引商、上门招商、横向招商等,主动出击,寻找商机。对外来投资者做好咨询、洽谈、立项、选址、办证等全程追踪服务。采取联谊会、座谈会等形式组织外来投资企业广泛交流,听取他们对旅游招商的建议和意见。对已落户的外来旅游投资企业采取联系走访制,积极帮助其解决生产、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切实做到事事有着落、件件有回音。此外,积极引导社会闲散资金投资旅游项目开发、兴办旅游企业,发展壮大旅游业,加快星级酒店、宾馆以及乡村旅馆、家庭旅馆、民居旅馆的建设。
进一步挖掘整理、开发利用东线丰富的自然文化资源,使文化支持旅游,提高旅游区的文化品位。打造以民族民俗文化遗产为主体的特色旅游,挖掘整理傩戏、木偶戏、侗族鼓楼、侗族大歌等民间文化,做好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保护地基础设施建设贷款项目的申报工作,保持文化与自然遗产地的原真性,塑造国内一流的深度文化体验型目的地形象。
加快发展乡村旅游。乡村旅游即农村旅游,目前已经成为国内外旅游的重要发展方向,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魅力,东线尤其具备乡村旅游的独特优势。可参与性强,费用相对低廉,投入少,经营灵活,回报率高。其民族建筑、民族歌舞、服饰、民族节日、民族饮食文化及民风民俗具备乡村旅游的条件,如黔东南自治州地域民族文化的原生性和独特性保持完好,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誉为世界三个具有最高境界的旅游地之一;又如铜仁、石阡、镇远被《儒林外史》称为歌舞地等,这些乡村是观光、采风、休闲、科考、探险的理想之地。可进行观赏、休闲度假、参与体验、研讨、乡村专题调研等旅游开发,采用政府主导开发引导、农户个体自主开发、旅行社+农协会+农户等方式进行综合开发,通过增加投入,改善乡村水、电、路、住等乡村旅游基础设施条件,推出一系列具有东线乡村旅游特色的专题生态旅游,全面推进贵州东部农村的小康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