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制一变,活力即现。洛北
河的成功引发了贵州省旅游业的深刻反思:建立科学合理、运转协调的旅游管理体制,被认为是加速贵州省旅游业发展的当务之急。
地处黔北的习水县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但发展旅游业面临的最大难题是资金紧缺。县委、县政府决定改革投资体制,营造环境,引资开发,打破瓶颈制约。去年和厦门金钟达集团福源公司达成协议,由福源公司投资1亿元,集中开发经营三岔河、长嵌沟、天鹅池、小坝、土城红军渡等5个景区,期限为50年。形成北与重庆四面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结合,西与赤水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相连的旅游金三角。通过1年多的努力,福源公司的先期投入已经过半,初步建成大水至三岔河景区8.6公里的道路;改造了原有的12公里林区道路,购置了一批专用的环保型旅游观光车;停车场和各项服务设施也在加紧建设之中。
三岔河景区的开发模式为贵州省旅游景区的大规模开发提供了成功经验。日前贵州各地正积极招商引资,实施经营权转让,引进外来资金投入景区开发。浙江民营企业盾安集团在贵州进行了较长时间的考察,希望在梵净山景区和兴义市马岭河及万峰林景区连线开发;荔波县和福建三木集团签订协议,由三木集团投资开发大小七孔景区;香港恒信集团有限公司和海南南山投资有限公司也在积极参与息烽县西望山的开发。
民间资本注入旅游景区开发,不仅缓解了贵州省旅游产业投入不足的矛盾,更加速了贵州省旅游景区开发体制的变革,激活了旅游产业。作为民营资本较早进入景区开发的天龙屯堡文化旅游公司,已经尝到了投资旅游的甜头。按照“统一规划、政府引导、群众参与、市场运作、利益共享”原则,该公司与农民旅游协会、村委会、村民和旅行社共投入282万元,建设各种硬件和软件设施,动员广大村民广泛参与。去年天龙村共接待游客8.7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800多万元,旅游综合税收30多万元,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760元增加到2180元,村级集体经济年收入从10多万元增加到40多万元。(刘增兵)(责任编辑 邹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