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贵州频道5月1日电(记者周潼潼)推开唐兴发家的木门,一间不足10平方米的房间里,数十套款式各异的苗族服饰、银饰挂了满墙,纺织机、烟斗、木瓢等苗族传统劳动生产用具则陈列在墙角。
57岁的唐兴发是贵州省黔东南州雷山县西江镇的苗族村民。3年前,醉心本民族文化的老唐办起"家庭博物馆",连续三年得到政府奖励,是西江镇一级家庭博物馆。
西江"千户苗寨"被誉为世界上最大的苗族村寨。1200余户苗家木质吊脚楼依山而建,层层相叠,鳞次栉比。近年来,通过大力发展旅游业,当地苗族村民逐渐走上了富裕之路。
而在西江人看来,独具特色的苗族文化,才是"千户苗寨"吸引国内外游客的原因所在。
2007年10月,西江镇开展了首次文化遗产保护评级补助试点工作,对当地村民家庭保存的文化遗产做出评定,并在当年的苗年节上公布了第一批24家家庭博物馆,对保护较好的人家进行奖励,其中有6户被授予"一级家庭博物馆"称号。
2008年,这样的家庭博物馆增加到了35家。2008年8月份,西江镇请来中国民族博物馆专家,制定了《西江千户苗寨馆文化遗产保护评级标准》。
村民们发现,原来,那些藏在自家阁楼里老旧的祖传物品,其实都是宝贝,都是文化遗产。
对于家庭博物馆的评定标准,当地文化部门也颇费心思--首先必须有一定数量的服饰、劳动工具等等,有独立干净的房间来陈列物品,有称为"美人靠"的吊脚楼的阳台栏杆和香坛,女主人应当常年着苗装,梳苗族的头饰等等。
唐兴发的"家庭博物馆"在寨子里算是比较大的,除5件全套民族盛装外,还有20多套便装、20多双绣花鞋、10多双老人鞋,以及大量银饰、银器和各种工具,"都是传了好几代的东西,原生态"。他说。
"原生态"这个词,已经被当地的村民们说得很溜了。"千户苗寨"名声在外,不经意间,村民自家的吊脚楼上存放的衣服、银饰、织布机等等,都成为外界所瞩目的文化遗产。
当地也有官方兴建的博物馆--占地3000多平方米、总投资400多万元的"中国民族博物馆-西江千户苗寨馆",设有服饰、医药、历史、生活等11个展馆,馆内收藏文物350多件,其中相当一部分展品就来自于当地苗族同胞的收藏。
"常有外面的人来收购民族工艺品,很多珍贵的盛装服饰都流走了。于是我们想到建家庭博物馆,可以鼓励村民们保护好自家的祖传物品,减少流失,保护民族的文化。"西江千户苗寨馆的工作人员陈启静说:"像西江这样鼓励博物馆走进家庭的民间收藏形式,在全国尚属首创。"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余未人则认为,鼓励家庭博物馆的民间收藏,是官方收藏之外一种必要的补充。"民间收藏热的悄然兴起,也是发展旅游带来的变化,尽管大多比较初级,仍需要规范"。他说。(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