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天龙镇政府在自身财力不济的情况下,把30年的经营权转让给当地农民。从深圳打工回来的屯堡小伙陈云等三人,共同出资100万元组建天龙旅游投资公司,开发以屯堡文化为中心的乡村旅游。全村80%的村民入会,参股天龙屯堡旅游开发公司。
在东部沿海受过市场洗礼的公司决策层熟练地整合、包装起屯堡的文化资源。景区卫生、规划、宣传、培训等由公司统一运作,大胆让利旅行社组织客源开拓市场。屯堡人的劳动工具和方式、服装、饮食、娱乐等元素,被开发成劳作坊、凤阳汉装作坊、茶坊、本地小吃屋等单元供游客参观体验,100多名有文化或有特长的当地村民受聘于公司,担任导游、演员和服务员并按月取酬。
公司制在天龙屯堡很快取得了看得见的效益。2002年,天龙游客人数近9万,接近我省龙头景点黄果树景区的近三分之一。村民共从旅游业中收益450万元,户均400元。
一时间,“天龙模式”频频见诸报端,天龙农民采用公司制管理、经营自己的文化资源、为当地人增加收入的创举赢得各方的称许。国家旅游局魏小安司长认为“天龙模式”值得推广,世界旅游组织则有意将天龙作为“乡村旅游开发试验项目基地”。
就在天龙屯堡人一天天富足,有足够理由为自己解放思想的成果感到骄傲的同时,天龙旅游借以生存发展的最重要资本——天龙寨里引人遐想的600年前的屯堡建筑,却在迅速地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幢幢新修民房。
从寨门一路走进去,只见一条街道上保留原汁原味的石头屋并不多,隔三差五地出现一幢现代建筑的民居,从门面上张贴的白色瓷砖看,都是近两年才建成的。沈家桥新井旁边两间漂亮的石头屋不见了,原石头屋地基上耸起了两幢新建的洋楼,据说是修来开旅馆。据介绍,仅2003年,寨子里就先后有约15户人家动工拆建,大多已完工迁进。
尽管一些村民在新修的水泥房外贴上石板,想与旧建筑保持协调,但与那些刻满岁月痕迹、留存着历史记忆的古老石墙木柱相比,显着矫饰。
在天龙,一位刚搬进新居的村民对记者说,我们这儿搞旅游开发,炒得那么火,谁不想在里面有幢房子好做生意呀!
对村民一窝蜂似的乱拆乱建,公司极为头疼但毫无办法——公司制在天龙的成功运作,使屯堡人一朝乍富尝到甜头,也激起他们对“和城里人一样”的现代生活的强烈胃口。
同时调动起的对经济利益的狂热,正在悄悄地抹去屯堡人的纯朴。5月23日,记者在天龙屯堡的银饰店见到这样一幕:一位游客指着据店主介绍是传统屯堡式样标价140元的银手镯对同伴说,这好像是台江的东西,朋友给我带了一个,才40块钱。她立即遭到店主的冷笑和白眼:“60块一个你卖给我,有多少要多少。”
在屯堡,记者还发现许多摊点硬将别处的特产说成是本地的,并把廉价的工艺品喊出高好几倍的价钱。
“他们开放的态度,敢于创新的精神值得称许,但应警惕浮躁和盲目,否则将失去他们最本真的东西,无论是建筑还是人,而那些最本真的这恰恰是屯堡最具吸引力的地方。”一位专家说。
作者:王小梅 李丽
(新闻来源 新华网贵州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