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道走向:上司(高司)-下关-知查-土井
难忘的一天
每个人总会有一段难忘的经历,对于我们古道考察队所有人员,也许考察双虹洞和土井这一天会成为永久的记忆。
据<<独山县志>>第832页关于双虹洞的记载:“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入黔游经上司拉旺曾入洞考察,留有笔迹于洞中……”然而<<徐霞客游记>>中却无到此考察的记载,反复核对上司至独山的古道走向后,我们对徐霞客考察过双虹洞之说表示怀疑。于是,在我们抵达上司的次日,请上司文化站胡国军当向导,一同前往上司西北8公里外的双虹洞考察。
沿一条随时都会扎破胎的乡道驱车抵达下江村后,穿过村后山一片密林,当双虹洞在树丛后猛然出现在眼帘时,我们惊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化出这个让人叹为观止的巨大洞府来。双虹洞集天坑、天生桥、溶洞、暗河和工事为一体的山洞,是我平生所见最壮观和神奇的溶洞之一。
双虹洞洞中套洞,据下江村71岁的老人岑正经介绍,仅外洞就能容纳数千人。每有战乱,周边各村寨的人均前来洞中躲避。抗日战争时期日军进攻独山期间,曾有二千余群众进洞避难,当时还在洞内搭台唱花灯和赶集。鬼子兵来到下江村,见洞中工事坚固,易守难攻,连洞口也不敢靠近便转往他处。
在考察溶洞时,随队医生王丽姝一不留神掉进暗河中,待大伙把她从水中捞上来,连头发都没一根是干的。好强的王医生虽然成了落汤鸡,照相机和手机全进了水,却还一个劲的说没关系,别影响了大家的考察。我急忙安排一个队员护送王医生出洞回车上更换衣服,匆匆拍了几张图片后,全队离洞。
下江村民见我们有队员落水,告诫我们双虹洞内地形复杂,不熟悉地形的外来游人容易出事,如今村旁还有一个抗战时期国民党学生兵的坟,问我们是否去看看。由于要赶回村外停车处探望王医生,我谢绝了去看这座坟墓。
根据实地考察,<<独山县志>>关于徐霞客考察过双虹洞之说有误。对于如此壮观的双虹洞,考察过后徐霞客不可能不将其记入游记中。再说双虹洞偏离上司至独山的古道有8公里,连步行带考察来回需要半天,徐霞客若花半天时间考察双虹洞后,当天根本不可能从上司步行到60里外的独山县城。
返回上司步行一个多小时,终于找到徐公笔下“其西石峰突兀,至此北尽”的小关。然后来到游记中所说的“有村在西山坞中,为苴查村”的知查村,再沿着小河旁古道前行三里抵达土井村民组,果然看到“又三里,水分二支来,一自西北,一自东北,如丫字会于中支山尽处。”
来到土井时已是黄昏,用电话告诉报社后,劳累了一天的我们决定在此处露营。在驴友任卫丽的指挥下,三下五除二就在河边一块荒地上建起了营地。
报社组织的历次考察均采用媒体与读者互动的形式,通过共同参与活动增强媒体与读者之间的联系。经过数日朝夕相处,古道考察队全体成员成了好朋友。
医生王丽姝平时话语不多,总是任劳任怨为团队效力。任卫丽是个重量级的驴友,每天不知疲倦地跑前跑后为大家拍摄考察资料。退休教师曾兴富是个典型的徐霞客粉丝,成天拿着本<<徐霞客游记>>沿途找参照物,考察起来的那份认真劲,就像风水先生在四处看风水。而老警官谢琼,虽然名字像女人,却是个堂堂的男子汉,无论队里的粗活细活总抢着干。
上午在双虹洞一场虚惊之后,我决定亲自掌勺为大家做一顿晚餐。平时我很少做饭做菜,在考察途中若队员们辛苦了,我总会露一手做几道菜犒劳大家。很快,曾老师和谢琼在村里弄来了铁锅、干柴猪肉和新鲜蔬菜,队员们还采来几样野菜。我生火做菜,也是三下五除二,篝火旁就飘起了连锅汤的阵阵浓香。
那晚上大伙儿兴致很高,围着篝火又唱又跳,若不是劳累过度的王医生突然一阵眩晕,被大家拍胸捶背地整醒后我叫早点休息,大家还不知道要疯到何时。
夜里十点,先期返回贵阳的队友打来电话,说天气预报今夜黔南有大到暴雨,让我们注意安全。
半夜里果然风雨交加、电闪雷鸣,暴雨劈打在帐篷上发出炒豆般声响。在暴雨中露营,真有几分徐霞客当年途中的滋味。我在帐篷里辗转反侧,回想今日在双虹洞,因忙顾及落水的队友,未去探视那位在探险中死去的抗日军人坟墓,总觉得良心上过意不去。我们家饱受过日本鬼子的摧残,我又是个常年在探险中出生入死的人。帐篷外那风雨声,好像是那位客死他乡的亡魂凄历的哭声,我得为那座几十年来无人烧纸的孤坟做点什么。
“水分二支来,一自西北,一自东北,如丫字会于中支山尽处”摄于土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