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门塘村是清水江边一个古老的侗族村寨。5000多年前,从湖南迁入的严、谢、王三姓,各立门户,故称三门塘。又传是寨中东、西、南三面各立有寨门叫做三门塘。这个寨是当地著名的侗族四十八寨之一,历史上早有记载。现寨中有19姓,300余户,1500余人,是一个典型的民族村寨。
三门塘村不但历史悠久,文化积淀厚重,而且民族风淳朴。那里的村民团结互助,亲如一家。尤其是好客礼宾,那份待客的深深情谊,浓得划不开抹不掉。三门塘村口的几道拦门酒,把侗家待客的热情,盛满在酒盅里,让客人未饮先醉;几种用料不同的侗家油茶,让远道而来的客人既解渴又充饥;自制腌肉、腌血,香味四溢,让早已偿遍南北肴馐、山珍海味的客人称赞不已;身着民族盛装的妇女们热情洋溢的劝酒歌,唱得客人如醉如痴;送别时,歌场响砌清水江两岸,客人走了好远,还有袅袅江风送来难舍贵客,热情欢迎的歌声。
到了三门塘,可访古探奇,考察清水江木材交易的兴衰历史,又可观赏侗族人民的建筑文化,还可以领略当地的民族风情。在游览中不但能饱览青山绿水和田园风光,又可作客农家,享受民间舒适恬静的农村生活。
走进三门塘村,村旁到处是保护得极好的古树,其中有银杏、水杉、榉木、香樟、细绸木等珍稀树种,而且每棵树都编上号,用小木板写上树名,挂在树上。那些樟树、枫香等树,高大挺拔,荫蔽一隅,向沿江上下的游人展示了这个村寨的悠久历史。
还有那竖立于寨门口的整齐、保存完好的古碑,分别记载该寨村民从明朝到清朝几百年来集资修建义渡义船、架桥修路的经过,体现当地民众自古以来热心公益的精神风貌。村中通往各处的路都是由大石板铺成,或用清水江的鹅卵石镶嵌成花阶路,十分整洁。村中南下江边汲水浣洗的两条路,都是石板铺就,很方便寨中民众行走。路口这块"视履考祥"碑,记载修路的过程,在村后的山边,有三口水井,是村中妇女自发集资修建的,各口井边一块石碑记载了修井人和损钱妇女的姓名和钱币数量,说明村中妇女也和男人一样热心公益事业。
这里的两座石拱桥和两座石板桥,都是400年前修建的,现今仍坚固牢实,供人行走。几十幢高大巍峨的封火砖房,墙脊高耸,装饰不同图案,显得雄伟、美观。每幢砖房内都有一口太平缸,缸体用五块大青石板嵌成。正面的石板雕刻各种精美的图案,有双龙戏珠、丹凤朝阳、百鸟鸣春、鱼跃龙门等,镌刻细腻传神,是难得的艺术珍品。
村中有两座造型别致的家祠。这是太原祠,为王姓家祠。建于1908年,占地300平方米,外墙用青砖砌成,白灰勾缝,十分坚牢。白粉刷的墙体上,用水墨画绘制各种花卉图案,大门上方,六棵白菜造型的泥塑浮雕,栩栩如生,分外瞩目。墙柱上,塑有巨龙缠绕图案,用江西景德镇的瓷器镶作龙鳞,在阳光下熠熠发光。门楣上方两侧,有各式人物造型浮雕和绘画。相隔百米是刘氏家祠,造型更为独特。刘氏家祠占地250平方米,始建于清乾隆初年,民国中期重新修葺。高立耸起的山墙,墙脊错落起伏。正面、侧面墙上,布满人物、花草、禽兽等各式泥塑和水墨画,不但有龙、凤、麒麟及各种花草鱼虫,还有历史人物,不论是画是塑,均惟妙惟肖,逼真传神。大门上方,雕塑一只展翅飞翔的鹰,两根高耸的墙柱,对称地塑有44个拉丁字母。一面彩塑时钟,把时间定格在早上九时十二分这个充满晨曦的时刻。正面的窗户,为西洋建筑。大门及院内,均为中国传统建筑。高达8米的墙体,使人很远就看到它的雄姿。这是清水江上下绝无仅有的一座集中、西建筑风格为一体的建筑,至今保存较好,列为文物保护单位。
两氏家祠,可谓我国建筑上的瑰宝。这些封火墙内的木柱,柱上戳有木商的商号印记,数不胜数,这说明当年清水江木材交易中,生意十分红火。当年三门塘是有名的外三江,为木材交易重要码头,兴隆的木材交易自然给三门塘带来繁荣。看到这些留下来的石碑、石板、砖房,仿佛是在向人们述说那段鲜为人知的故事。
走过村中修建于清代的两处石板走廊和两栏杆,便来到了村落的三圣宫。三圣宫体现了当年木商云集、生意兴隆的缩影。三圣宫修于明代,当地百姓早就利用它作为义学的学馆。宫门门框是青石枋柱,高4米多,巍然屹立在清水江边。宫门有一块高4.2米,宽1.5米的大石碑,正、反两面镌刻密密麻麻的文字,记述修建三圣宫及倡修义学的过程。在当时没有机械牵引的年代,人们用什么方法,将这些重达数十吨的庞然大物搬运到此并竖立起来,可以见到遒劲的书法,精致的镌刻。人们把石碑上的文字、上乘书法、传神雕刻称为"清江三绝",流传到湖南沿边几县,清代到民国时期,不少文人慕名前来三门塘观赏这三绝,留下不少佳话。
|
|
|
|
景区评定:
观 赏 性:★★★
刺 激 性:★★★
舒 适 性:★★★
参 与 性:★★★★
配套设施:★★★
交通状况:★★★★
景区服务:★★★★
景区住宿:★★★
景区饮食:★★★
注:以上评定为本网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