毡匠李兴文将羊毛弹成絮状
毡匠李兴文将弹成絮状的羊毛整理成所需式样
擀毡这一工艺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过去,擀毡匠备受人们尊重。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毡悄然退出了人们的生活,擀毡匠也越来越少。随着老一辈擀毡艺人的慢慢老去,擀毡这一非物质文化也正面临着消失的危险。
贵州省威宁县兔街乡新升村是一个有着595户人家集汉族、苗族、彝族杂居的偏远山村,距县城75公里。从古自今该村仍保留着古老的民间擀毡工艺。据该村76岁的毡匠李兴文介绍,擀毡工艺2000多年前在威宁县就有了,在明清时期比较兴旺发达,威宁的凉山和半凉山都有擀毡工艺。主要传承在雪山、龙街、大街、兔街、云贵、石门、黑土河等乡镇。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由于擀毡制品工艺费时费力,经济效益低,擀毡工匠越来越少。现仅存的云贵乡、兔街乡新升村尚有10余户人家虽然还在从事着古老擀毡工艺,但绝大部分人家由于后继无人而无法再成批量的进行擀毡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