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陆画——是宗教举行隆重盛大的水陆道场(又叫水陆法会、水陆斋)时悬挂的一种宗教题材绘画。水陆道场源于印度,全称:“法界圣凡水陆普度大斋盛会”(摘自《大唐西域记》),我国始自南朝天监四年(505年) 二月十五日 梁武帝(萧衍)时期,据载:南朝的主创者梁武帝在梦中得到神僧启示,醒后得到禅师指教,始创水陆仪式,此后中断多年,一直到唐代咸享年间(公元670—673年)才复行于世,成为各代朝廷经常举行的一种追奠超度古代战争阵亡士兵、死难民众的经忏法会,借以安抚民心,后演变成寺院和民间的水陆道场。盛行于唐宋,流传至元、明、清,清末衰落,民国初年趋于消亡。水陆道场一般以7昼夜为期,多则49天。水陆道场过程含有诗歌、音乐、舞蹈、绘画,有服装、乐器、道具,规模颇大,气氛热烈。
据宋遵式《施食正名》中云:“诸仙致食于流水,诸鬼致食于净地”。因此,宗教界便有了设水陆道场施食于一切饿鬼,超度一切游魂、普济六道四世的仪式。当然,游魂不会真的到来,普渡众生的各路佛祖、神仙也不会真的站在面前,于是,聪明的人们想到了以雕塑、绘画代替人创设意境的高招,宣传自己的教义,水陆画便应运而生。
水陆画每套少则10轴,多则30余轴不等,悬挂时分上堂(佛、菩萨、观世音)、下堂(如十殿、天将、护法神等),水陆道场结束后,水陆画被严密地封存起来。水陆画表现内容大致有:诸佛、祖师、菩萨、观世音、三清、天王、罗汉、六曹四司、五岳大帝、十二真君、三十六天将、二十八宿、 关圣帝 君、护法神、十殿阎罗、牛头马面、诸种地狱等内容,一幅完整的水陆画就是天、地、人三界组成的立体生活全景图,表现内容多为劝人行善,严戒恶行的意境,充分反映了劳动人民创造历史、创造文化艺术的见证。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到了清代晚期,水陆道场逐渐消失,水陆画也就销声匿迹了,民国初年几乎失传。加之战争的灾难,特别是“文革”时期的“除四旧”,我国许多优秀的古代水陆画遭到严重的浩劫和焚烧,连年水灾,至今流传极少。再者,保藏、气候、悬挂、烟熏、蛀虫、鼠咬等因素,90%存在不同程度的损坏,大部分出现了残破、褶皱、污渍,饱经沧桑、历经坎坷、幸存无几。目前仅在青海、甘肃、四川、贵州尚有遗存,因此,鲜为人知。
长期以来,无人知晓水陆画的存在,更无人了解它们的价值,足足沉寂了近一个多世纪。水陆画它以彩绢工笔浓缩了泱泱中华儒、释、道三教的文化内涵,以纸帛柔丝映现古代中国千年的宗教思想体系,以劲健的笔力、鲜明的色彩表现了世俗生活的真实写照和人们对美好愿望的追求和寄托,足以慰藉中外学人对它的仰慕与追寻。
水陆画对宗教文化的研究、民俗信仰研究,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中国美术史研究,戏剧史研究等都具有极高的、不可代替的文物、宗教、艺术、文献价值,是难得的艺术珍品。由于资料和数量的珍稀,保护意识不足,致使二十世纪初期,被一些来华传教士带到国外。抗日战争期间不少水陆画被掠夺,流失于海外。目前,加拿大,日本等国对水陆画的研究已走在中国前面,我国研究工作滞后,可以说一直是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