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开芬在崖下的家中抱着小孙子玩耍
早上7点,8岁的李俊(音)掀开被子,伸个懒腰,手就碰到了冰凉的岩石;睁开眼,头顶还是那个弧形的洞顶。年近六旬的奶奶顾开芬带着他和其他5个弟弟妹妹居住在这个深60多米、高20多米、宽10多米的岩洞中。
李俊的“床”只是一堆包谷杆,“床”下是全年口粮——土豆。他走下梯子,走出岩洞,下一个十多米高的山坡,到地里拔两个萝卜,抠掉泥土就往嘴里塞,这是他的早餐。顾开芬说,李俊最大,可以“自己管自己的饱”。老人抱怨,5个儿子出去打工一年多没回家,丢下6个孩子给她。10多年前,儿子们结婚分家,把山下的几间老屋分光了,她没办法,只有卷起铺盖上山,住进小时候的“家”。顾开芬自己也不知道祖辈何时开始的洞居生活。“听长辈讲过是很早以前的事,那时穷,大家发现有这么个岩洞,是个天然的遮风挡雨的地方,就陆续搬了进来。”
毕节市朱昌镇发启村坝脚组,当地喀斯特地貌典型,山民们依天然岩穴搭房而居,将墙面与岩洞结合在一起,利用岩洞的空间,把厅堂、卧室、牲口棚等,都“塞”进洞里。洞口三面砌石围墙,房顶盖着黑瓦,延伸到洞外的部分,用木头柱子支撑,许多梁柱都打进岩体。该处村民世居岩洞,最多时住了30余户人家,近些年依靠政府帮扶和打工脱贫,村民们大举迁出山洞,现在,像顾开芬这样住在岩洞里的人家还有最后3户。
和顾开芬同村的黄建华也居住在岩洞里,记者夜宿黄建华家,附近的高崖深洞空旷无声,偶尔几声犬吠异常刺耳,透过窗子的昏黄灯光,在山上显得更加孤独。黄建华说,前些年当地政府补助每家2万元钱,鼓励他们搬出山洞。加上年轻人外出打工,挣了不少钱,大家都搬下山,盖起了平房或楼房。“没搬的,都是家里实在困难建不起房的。”黄建华说,他家山下的新房从2009年开建,他一边打工一边借钱,房子在去年年底建好。
“我还没有搬下山去住。”黄建华说,听老人们讲,当时这个岩洞帮村里人躲过了四十年代的“抓壮丁”,而且,岩洞里有一口水井,水是从岩壁上渗出的,30多年来,其一直是村里的饮用水源。“现在山下通了自来水,可一旦停水,还得来洞里挑。”黄建华说,平时有外人来都要带来洞里看看,讲讲这里的故事,之所以还没有搬,除了新房还没装修好外,住得有了感情也是一个原因,“其实住在洞里,养个牲口啥的还方便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