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民主人士,进步教育家。贵州安顺人。辛亥革命时,开始参加革命斗争。袁世凯称帝时,是贵州反袁第一人。五四运动前游学日本。 1921年赴法国勤工俭学。1929年去南京晓庄师范学校任教。1931年王若飞被捕后,曾冒险探狱,积极营救。之后全力投入抗日救亡运动。抗日战争爆发后,往返于延安、四川、贵州等地从事抗日民主活动。解放战争时期,积极参加反内战反迫害的爱国民主斗争。 1946年4月8日在慰问重庆“校场口事件”被殴打的民主人士后,在回返延安途中,因飞机失事遇难。
黄齐生是王若飞的舅舅,黄齐生是贵州老教育家,他一生不为发财,不做官,从事教育事业,参加社会活动。1940 年初,黄齐生遭受迫害,逃出贵阳来重庆,被视为“危害分子”。他41岁时还组织王若飞等到法国勤工俭学,与共产党的一些领导人交情 深厚,一生为革命奔走,直到1946年4月8日与王若飞、叶挺等同机遇难。
话剧的繁荣,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一个地区在文化和艺术上的繁荣。中国话剧的兴起,发端于上海。1907年上海“春阳社”演出《黑奴恨》,1913年贵阳达德学校推出《维新梦》。故贵州的话剧活动和上海的话剧活动一样,占据了中国话剧史上重要的一页。
贵州话剧的创始人是贵阳达德学校校长、贵州教育界名流、著名的爱国民主人士黄齐生先生。黄齐生先生编写话剧,特别注重结合时代精神来启迪和激励群众。早在1911年11月,辛亥革命在贵州取得胜利后,黄齐生先生就编写了新川剧《大埠桥》。
黄齐生先生在贵阳首先推出的第一部话剧《维新梦》,于1913年10月在达德学校建校十周年校庆纪念会上演出。黄先生在编写之前,曾与达德学校校友、曾就读于上海的聂正帮、王慎余、朱冠山、朱练甫等商议:既然别开生面的开创话剧,务必要在民众中演出新意,震动民心,让市民对话剧发生浓厚兴趣,从中接受三民主义和民主、自由、图强等新思想。
《维新梦》通过谭嗣同、杨锐、刘光弟、林旭等六君子力主变法图强而英勇殉难的历史,表现了维新变革的爱国主义主题。全剧以清新的笔调、鲜明的爱国主义,充分表现了以六君子为首的维新派人物那种“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英雄气概以及威武不屈、以身殉国、以血醒民的崇高精神。与《维新梦》同时上演的话剧还有《武训兴学》(山东乞丐武训办学事迹)。两剧共上演五天五夜,观众仍场场爆满。《达德学校纪念会会志》中记述了当时的盛况:“座位不敷,站立以视,院儿不容。时又大雨如注,秩序井然。每幕演到妙处,拍掌久声不绝。至九时半停演,来宾犹未尽然与觉,观者演者俱乐此而不疲也。”
话剧在贵阳首演的成功,增强了黄齐生先生等人把话剧兴办下去的信心。当时的舆论界对话剧的影响和作用也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高度的评价。如当时《贵州公报》上的《筑国阳秋》就曾刊文评价:“……迄今观达德学校之新戏剧,……预备不过数十日,而现身说法不过数十人,转移间俾全场观者。对于变政与兴学,涤旧作新,种种观念早已论肌洽髓,弥印脑筋,发为一种优美感情,跃跃欲试甚矣,戏曲之作用大矣……足以激起一般人之爱国心而影响寤寤,此乃政治话剧而兼教育兴味者也。”
观众的踊跃,社会的肯定,校友的支持,更加坚定了黄齐生先生等人的“以剧教人,以剧育人”的信心。这之后,从1914年至1925年,黄齐生先生与达德校友、师生们一道,先后编写并推出了《丁文诚诛奸》、《亡国恨》、《共和鉴》、《恢复共和》、《模范乡》、《自治鉴》、《林则徐禁烟》、《意大利统一》、《沪江潮》、《九命奇冤》、《孔雀东南飞》等进步话剧。这些话剧都突出了这样一些主题:痛恨奸臣、惩治贪官;反对复辟,讴歌共和;渴求民族独立,向往民主政治;鞭挞封建礼教,颂扬人身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