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遵义市首届“乡村旅游”研讨会上打出了这样的口号。“乡村”作为“旅游”的目的地,被当地旅游部门提上议事日程。
短短几年的时间,开办农家乐之风刮遍了全省各地。周末到农家度假几乎成了城里人休闲娱乐的主要方式。而各地“农家”也乐得日进斗金。
汇川区董公寺镇最早以农民集体种植花卉发展起来的集观光旅游餐饮住宿为一体的农家乐,生意十分火爆,一时间,镇里各种“农家乐”也纷纷开张。据统计,2000年时全镇已有农家乐42家。董公寺镇一度还成为“农家乐”的代名词。但随着周边乡镇的“农家乐”如雨后春笋般的发展,到2002年,该镇仅存10余家,而且经营惨淡。与此同时,全市各“农家乐”之间的竞争也日益激烈。
作为董公寺镇支柱产业的“农家乐”,眼看就要被市场淘汰。“无整体规划、规模偏小分散、服务功能少、乡村文化含量低、管理不规范,当然很难吸引游客。”镇里的一位领导坦言。
面对这样的情况,今年年初,董公寺镇的“农家乐”开始了第二次创业———发展“乡村旅游”。镇里成立了“乡村旅游业主协会”,根据不同的消费群体,按规划建设场地,增加乡村文化,一批上档次上规模的“农家乐”相继建成。五一期间,该镇共接待游人7万多人次,实现经济收入120多万元。
“董公寺镇‘农家乐’的发展过程是一个缩影,目前,遵义市的‘农家乐’还处于低水平发展阶段,模式雷同‘克隆’现象严重,提供的消费品种单一,乡村鲜活的农耕文化提炼不足,服务水平不高等。既阻碍了‘农家乐’自身的发展,又降低了游客对‘农家乐’的兴趣。”遵义市旅游事业局局长黄天舜说。
大部分到过“农家乐”的人认为,“到‘农家乐’除了打牌还是打牌。”因为没有能让游客更多参与的农事活动,“农家乐”成为另一打牌场所。
“如果让游客参与到种植、采摘、收割、养殖或自己做农家饭等农家的日常生活中来,那就趣味无穷了”。黄局长说。
有这样一组数据,遵义市现有“农家乐”近200余家,仅去年一年,个体投入达9000万,接待250万人次,从业人员2300多人,年收入达7000多万。这成为发展乡村旅游坚实的基础。
“虽然没有赤水、习水的美景,农家的自然风光也是一道亮丽的风景,农耕文化也有足够的魅力吸引城市人。”对于发展乡村旅游,来自各县的代表显得信心十足。
据了解,遵义市将把挖掘、展示、参与乡村农耕文化,发展农家特色菜肴,规范服务,凸显农村四季特色等作为“考核”“农户”的主要指标,促进乡村旅游的发展。
作者:杨静
来源:新华网贵州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