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铜仁地区是全国、贵州省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地区,在这场艰难的改革攻坚战中,铜仁地区思路清晰,措施明确,紧紧依托本地区的文化资源,走出了一条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改革之路。借力于文化体制改革的机遇,在铜仁地委、行署的领导下,“梵天净土·桃源铜仁”文化品牌对外宣传推介亮点纷呈。
文艺院团的改革,是文化体制改革的难题。铜仁地区文改办对笔者提到的第一个改革案例,就是铜仁地区文工团与京剧团的改革。改革前的两家文艺团体,有着旧体制下文艺院团的许多弊端,人员老化、人浮于事、负担沉重、资产微薄。以人员负担为例:文工团在职职工55人,离退休职工28人;京剧团在职职工58人,离退休职工35人。
铜仁地区采取的改革办法是撤销铜仁地区文工团和铜仁地区京剧团,两团合一,组建贵州省梵净山民族歌舞团和梵净山文化演艺有限公司,通过资源的优化组合,充分发挥资源的规模效益;通过新鲜血液的输入,给剧团注入新的活力;通过体制机制的创新,形成多劳多得的分配机制,能进能出的用人机制,增强内外竞争力,多出人才,多出精品。
新组建的梵净山民族歌舞团定位明确:歌舞团承担完成全区公益性、政治性、涉外演出以及党委政府交办的各类演出任务;承担培养演艺专业艺术人才、业余文艺宣传队,对各县市特区专业艺术表演团体进行指导,对各企事业、学校、军营进行文艺辅导等任务。而梵净山文化演艺有限公司为民族歌舞团所属企业,是面向市场打造全新的文化市场主体,主要从事生产经营,实行独立核算、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根据市场需求,创作艺术作品、录制艺术音像、从事国内外舞台艺术作品演出等文化艺术活动,承接全区各类商业性演出,艺术培训等任务。
在改革过程中,原两团人员的安置是难点,在铜仁地委、行署的关心、部署下,原两团的工作人员,有的留下作为文艺骨干,有的则分流到其他文化单位。铜仁地委宣传部负责人评价这是一个以人为本的结果,改革进程顺利稳定,演职人员心情舒畅。他认为,文化体制改革的目的是要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铜仁地区文工团和京剧团的改革方式,可以在最大程度上发挥文艺演职人员的积极性,让新的文化市场主体轻装上阵,尽早进入开拓市场阶段。
铜仁地区为扶持梵净山民族歌舞团这个改革的新事物,对其现有资产进行清理评估按相关程序移交给铜仁地区公产办,而由梵净山投资有限公司投资修建的民族风情园广场、剧场及其它设施设备的经营权划给梵净山民族歌舞团使用,成为梵净山民族歌舞团一展身手的优质平台。
2009年8月,成立才两个月的梵净山民族歌舞团就走出了铜仁地区,8月26日至30日,在重庆市江北区观音桥广场举办了“铜仁民族文化走进重庆文化周大型演出活动”,吸引了广场观众40余万人。9月30日承办了央视全国连线直播大型文艺演出。10月16日,走进重庆黔江参加第二届武陵山文化艺术节演出,演员们是刚刚结束了在贵州的两场演出后,于10月15日下午5点从贵州出发,到黔江的时候已经是早上7点,足足坐了14个小时的汽车。为了参加此次展演,该团精挑细选了10个精品节目,表现土家汉子豪情的《肉莲花》曾获1999年、2003年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表演艺术比赛金奖,2008年参加了全国农民春节联欢晚会《九亿农民的笑声》,原生态土家情景歌舞《这山没有那山高》曾在央视《欢乐中国行·魅力梵净山》演出……
改革,让梵净山民族歌舞团焕发了生机,改出了活力。据介绍,梵净山民族歌舞团正在努力打造《梵天净土·桃源铜仁》大型文艺演出精品节目,为2010年在铜仁地区召开的全省旅游发展大会献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