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在新一轮城镇规划中拒绝“千城一面”,充分利用优美的自然环境、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化,发挥有山有水的优势,铺开了一张融民族特色、山水、田园、乡村、都市为一体的城镇建设蓝图。
正确处理“传承”与“弘扬”关系
“我们每年都要检查,村寨保护得好要奖励,目前已奖励3个行政村30万元。”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肇兴镇党委书记黄传文说,肇兴侗寨历史悠久,是全国最大的侗族村寨。
苗寨依山而建,侗寨临水而修,在贵州的少数民族地区,对体育场馆、居民楼、广告牌、公交车站、农村民居等各类建筑,采用花窗、挑檐山墙、青瓦白墙等进行改造,给这些建筑“穿”上含有鼓楼、花桥、吊脚楼等建筑装饰及苗侗服饰图案元素的民族“外衣”。
朴素的苗族、侗族村落民居是贵州独具韵味的特色,近年来,贵州一边开展小城镇建设,一边加大对传统村落的保护、开发利用力度,据贵州省住建厅统计,目前贵州50户以上的自然村落保留有近6万个,其中有292个村落进入全国传统村落名录,列入名录总数位居全国第二。
贵州省在城镇建设上要求,正确处理好“传承”与“弘扬”、“拆旧”与“建新”的关系,千万不能拆掉老房子,去建仿古建筑,对具有历史价值的古村落、古街道、古建筑,尽量采取修旧如旧方式保留原貌。
贵州省提出,要深入挖掘和提炼地方文化元素,形成独特的建筑符号、文化符号,实现地方风貌与小城镇建设的“天人合一”,彰显示范小城镇的可识别性和可阅读性。
绘就园林风光 彰显山地风格
乐山镇位于遵义县西北部,原是杂乱无章、破旧不堪的贫困镇,现在已是另一番景象:青山绿水之中,民居清一色青砖青瓦、木构挑梁、雕镂门窗、坡屋顶,处处彰显黔北古镇的风情和人文特色。
“贵州多山,所以要走有山地特色的城镇化道路,不求规模大,不求楼多高,而是在城镇形态上重视小城镇、县域的发展。”贵州省提出,即使是大城市,也将摒弃“摊大饼”式发展模式,而选择组团、点状式的规划,探索“蒸小笼”式的新路子。
按照“小而精、小而美、小而富、小而特”的要求和“六型”小城镇,即交通枢纽型、旅游景观型、绿色产业型、工矿园区型、商贸集散型、移民安置型的特点,贵州遴选了100个示范小城镇作为重点发展对象,全力打造“一镇一风貌”。目前,已编制完成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完成项目投资265亿元。
“老瓶添新酒” 展现“多彩贵州”
“鱼钩渔网、刺绣针线、苗族服装等物品,只有老街才有得卖。”在凯里市老街上经营苗族背带的龙晔东说。凯里老街建于明清时期,改造后苗侗古巷风韵得以再现。
“特色的东西,最核心的就是文化。”围绕17个世居少数民族文化,贵州加快建设一批民族风情小城镇,如黔东南州按地域和民族分布情况,在城市规划中专门划定苗族、侗族、苗侗结合等风貌控制区和徽派、清水江木商文化风貌控制区,形成多元民族文化并存的布局。
“不去盲目攀比,不求大、不求高、不求洋,只求有自己的特色。”无论是在规划方案审查、设计要求还是重要会议上,生态人文特色都被作为贵州城镇化建设的亮点之一。
如铜仁市专门针对旧城区改造提出“两增、两减、两保”的规划原则,即增加公共空间和城市绿地、减少建筑物总量和城区人口总量、保护历史文脉和山水河道。
“城镇化建设不能什么都拆掉,要留一些文脉在里面,留一些老建筑在里面,尤其要保护民族、地域特色,"老瓶添新酒"才更有城市味道。”贵州省住建厅厅长张鹏说。
到去年底,贵州城镇化率达到38.2%,比上年同期提高1.7个百分点,下一步,贵州城镇化的蓝图和愿景是:“美丽乡村、绿色小镇、山水城市、和谐社区、多彩贵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