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加快发展旅游业?如何解决保护和发展的矛盾?旅游业怎样带动经济社会全面提升?对于这些问题,贵州近年来阶段性发展的经验,给出一份答案。
2013年,国家旅游局从全国层面,对贵州旅游业发展路径、模式进行调研、解析和总结。2014新年伊始,国家旅游局主管的《中国旅游报》刊发连续报道,从贵州旅游的路径选择、资源理念、平台推动、难点攻克、未来转型等多个角度进行报道,在全国旅游行业引起强烈反响。本报节选部分精彩内容,以飨读者。
因为贵州,云贵高原的旅游更加异彩纷呈。
一批世界级的新兴景区群星般涌现,梵净山、西江苗寨、百里杜鹃……丰富着贵州旅游的表情。
一批世界级的老牌景区深层次挖掘,黄果树、龙宫、遵义会议……重塑着贵州旅游的张力。
一批生动的旅游形象口号,多彩贵州、爽爽贵阳……颠覆着人们对贵州旅游的认知和评价。
一组组靓丽的数字,则印证着贵州旅游奋发的足迹:
过去5年,贵州省旅游总收入、接待总人数年均增幅分别达29.4%、27.9%,均超过全国增速10个百分点以上,同时旅游业总收入在gdp中占比高达27.3%,形成“保护一方山水、传承一方文化、造福一方百姓、促进一方经济、推动一方发展”的“贵州特色”。
人文和自然的原生态,在贵州旅游的跃进中,被完整地保留下来。贵州的别样风情,将成为未来贵州旅游发展的发酵池和倍增器。
后发赶超:探索属于自己的科学路径
贵州旅游业的后发赶超,就是要跨越一些阶段,成为后工业化时期的产业。因此,需要机制的保障。
这是一个什么机制?
对全国旅游业而言,这好像并不是创新。其基本形态,就是党政主导、统筹协调、齐抓共管旅游业的领导体制。但是贵州把它做实了,实而又实。
贵州2007年充实和完善了旅游发展和改革领导小组,省委副书记任组长,常委副省长和常委宣传部长任副组长,小组成员包括发改、旅游、建设等40个省级部门和9个市州分管领导,办公室设在省旅游局。
这不是空架子,而是实抓实干。
在这个领导体制的坚强保证下,“十一五”以来,贵州突出发挥了政府在战略制定、规划实施、市场监管和舆论引导等方面的作用,注意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旅游市场在全省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得到深化。
贵州省委省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文件,把旅游业作为特色优势产业和第三产业重点来培育和发展,以大旅游的视角引导,大联合的行动促进,大手笔的举措推动。
省委省政府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的意见》、《关于深化旅游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省委省政府联合下发了《关于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的意见》,省政府出台了《贵州省旅游商品产业振兴计划》,编制和印发了《贵州省生态文化旅游创新区产业发展规划》,省政府办公厅下发了《100个旅游景区建设2013年工作方案的通知》。
如此之多的政策措施,这在贵州各业中少有,在贵州旅游业中前所未有。
在领导体制确立以后,还要创造推进战略目标落地的平台。贵州充分运用了旅游产业发展大会这个独特平台,并越来越显示出其推动力。
从2006年起,贵州八年八次,一步一步把“项目提速、产品升级、环境优化、设施完善、业态创新、品牌缔造”和全省主要党政干部共议、共学、共推的旅发大会,做成了一个全平台。
每一届旅发大会,由一个市州靠竞争后承办。省委、省政府、省人大和省政协四套班子一把手出席,各个市州党政一把手、省直机关及旅游企业代表同时参加。目前,8届旅发大会,已经有8个市州轮流竞争承办。今年,第9届旅发大会将在贵阳市举办。到时,贵州9个市州正好经过一轮的循环。
8届旅发大会,一届比一届力度强。省里每届都出台《支持承办地加快旅游发展的意见》,推动承办地基础设施和精品景区建设。而通过竞争承办旅发大会,旅游发展由省级推动转化为各地的主动。每一届旅发大会都推动承办地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环境建设提前五年跨越发展。
经过8届旅发大会的带动,采用“政府主导、部门联手、企业跟进、媒体造势”的捆绑推进营销,“确定一个主题,熔铸一个亮点,打造一个精品”,形成了宣传、文化、旅游、体育、农业等跨行业融合发展的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