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国民族博物馆、贵州省旅游局、黔东南州人民政府主办,中共雷山县委、雷山县人民政府承办,苏州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协办的"欢度雷山苗年,体验神秘鼓藏"2012中国•雷山苗年文化周暨苗族鼓藏节,将于2012年11月23日至29日(农历10月10-16日)在雷山县城及有关乡镇苗寨举行。本次活动重点体现苗族13年一次的鼓藏节的送鼓文化,今年是贵州省雷山地区苗族鼓藏节的送鼓年。
据悉,雷山县为打造全球性苗族团聚节日“苗年”,从2000年就开始打造,今年是第十二届苗年。每届苗年雷山县都邀请全国各地的苗族代表团、世界各地代表团到雷山过苗年,今年将有全国各地及国外15个苗族代表团2000人左右参加;以及集农耕文化、建筑文化、服饰银饰文化、等苗族文化系列开幕式展演,绝对是一场视觉上的盛宴。每届雷山苗年都有来自世界各地、全国各地及当地群众30万人左右参加,从而打造了开始具有世界意义的苗族团聚日“苗年”。
今年的雷山苗年,将举行苗族服饰展演大巡游、苗族千年原生态歌舞表演,同时,还举办摄影大赛、民俗民间歌舞表演、民族器乐比赛和村寨民间民俗活动等。
雷山县县长袁刚表示:“在民族文化的展示方面,要做足苗族文化,深度展现苗族文化,充分体现苗族的包容性和大团结;在跳鼓和服饰展演等方面,要认真思考,统筹兼顾,精心谋划,充分发挥民族艺术表现力,紧紧围绕苗族“鼓文化”来做文章,做到节目章节有亮点,有特色,并采取静动结合的方式把我县独具特色的苗族文化展示出来,让更具民族特色、更为精辟、更为出彩的民族节目和苗族文化精髓展现在世人眼前”。
雷山苗年,苗语含义为祭男姓始祖姜央的妻子“仰妮”祭“尤”公,故称“讷仰”。“讷”苗语“吃”或“过”之意。故意译为“祭仰节”。“苗年”是汉语的俗称。
过苗年先是苗族同胞提前七天用酒缸酿备好酒。大多数人家是以大米作原料,不少人家为使酒香醇,用糯米和高梁、小米酿制的,家境贫寒一点的则以玉米为原料。酒酿好后装于土坛中,待“吃年饭”时方揭开盖子。每年阴历十月的第一个“兔”日送旧年,“龙”辰迎新年,为新的一年开始。一直过到“牛”日。鱼象征人丁兴旺,是过苗年不可少的祭品佳肴。过年前一两天,各户到自己的稻田中捕捞三、五斤鲤鱼,以备节日之用。还煮成“冻鱼”留作龙晨的“早年饭”吃。“兔”日的前一天属“虎”日,村民说虎克猪是杀猪的好日子,当天便杀猪吃泡汤。第二天属“兔”,家家将用水泡好的糯米打糍粑。鸡叫时分已是“龙”日,当家的男人起床,煮饭、杀鸡,在自家神龛插香烧纸,以猪、鸡、鸭、鱼等肉以及酒和糯米饭、糍粑祭祀祖宗和图腾神物,用钱纸贴在屋内的岩爹、岩妈、祖灵、保爷、门楣、炉灶、猪圈、牛圈、犁粑、碓磨以及村外的保爷桥、保爷凳、岩菩萨、保寨树等物上。有的还特别由一老一少带上纸钱糯米饭摸黑出门祭果树。
天蒙蒙亮时,姑娘和年轻媳妇起床后要做的第一件事,是登上木梯梳头,向上登三级,背朝楼外面向楼板,向下梳头,落下的头发要细心捡起来,捆好备用。
主人在天还没有亮已做好“龙晨饭”,也叫“年早饭”。饭菜和酒全摆在火塘边铺着稻草的地上,没有桌子,餐具全是土陶乃至葫芦、蚌壳之类。老人们说:“这样请祖先,满碗满仓”。苗寨新年第一天,不能扫地,不能倒水,吃饭时也不能泡汤、吹气。如果泡汤、吹气,新的一年就会水冲毁田、土,山风吹倒庄稼,不吉利。
“龙”日,是大年的“初一”。这一天姑娘妇女们不做家务,早上起来在楼梯口梳头后即可用餐,体现母系为王的遗风。房族兄弟的男人们串寨吃酒,一来兄弟相互祝福,祝贺新年,二来加强兄弟间、寨邻间的团结,以示来年五谷丰登,寨人团结和谐。“串寨”酒男主人先到,待男主人祭祀祖先后,女主人随之参与,可以一起喝“串寨酒”。有木鼓铜鼓的村寨,此有下午亦举办醒(起)鼓仪式,敲鼓作乐。
“蛇”日姑娘们起来挑水时,必须从家里点香一根或三根,带上纸钱糯米饭和肉到水井边祭祀井神仰阿莎。这时,起得越早,梳头越快,抬水越早的姑娘妇女越勤快。接着,这天“牛打架”开始,又称“斗牛”,也有斗鸟、斗鸡的,即是家庭、寨邻都拉牛(或提鸡、拿鸟)到规定的场地进行斗牛、斗鸟、斗鸡。男女老少亲朋好友都集中于此看热闹,个个喜笑颜开,共祝好年辰,同庆好光景,一派团结和睦景象。
过苗年是必定要跳铜鼓和芦笙的,若遇到十三年一次的吃鼓藏,如郎德镇的乌流地方还要跳木鼓(祭祀祖先蝴蝶妈妈、“妹榜妹留”的最高礼仪),热闹非凡。苗年一到,姑娘妇女们年前一二十天内就把未绣的衣裙绣好,给新衣裙缀上银铃银片,以便过年时跳铜(木)鼓和芦笙。
跳芦笙、跳铜鼓一般为五至七天。寨子中央专设鼓笙场,过年达到“猴”日,一般年景,“猴”日午后,保管铜鼓的“寨老”用香纸鞭炮、米酒、鲤鱼等“醒鼓”,先到旧鼓坪上跳几圈,后移到新鼓坪上继续跳。寨上“鼓主”家人跳过后,全寨男女老少和寨外来客跟着跳,众人身着节日盛装,在铜鼓、芦笙伴凑下踏着铜鼓的节拍,围着鼓柱跳舞,也叫“踩铜鼓”。
鼓笙会的头尾两天,“芦笙头”、“鼓主”或“寨老”须代表本寨人以酒、糯米饭和鱼肉在鼓笙场上奠祭天地和神灵,然后派三、五个青年小伙分糯米饭给来观看的客人吃,用牛角分别向鼓笙场上的人们特别是老年人和来客敬酒,以期跳鼓吹笙隆重开始、圆满结束。
若遇到“吃鼓藏”,“鼓藏头”及其九个“副鼓藏头”还要杠着十三面幡旗率领其地方的各房族族长,十三个中年男子吹奏十三把芦笙,挑选相美貌丽的十三个姑娘或男女双全的十三个妇女,十三个英俊潇洒的小伙到藏鼓的岩洞(蝴蝶妈妈“妹榜妹留”休息处所),先由祭师祭祀,请“妹榜妹留”吃好喝足后请出来,吹笙击鼓,步调整齐地把“妹榜妹留”引到鼓藏场上,又再烧纸点香,酒肉鱼糯米饭祭祀祈祷祖宗、蝴蝶妈妈“妹榜妹留”。以敬告祖宗过来的十三年,地方和谐美满,祈祷今后的日子和美、安康、人丽,五谷丰登,燃放鞭炮。各种祭祀仪式结束后鼓鸣笙响,于是,头戴大银角,穿着银饰服,身材亮丽的文氏姑娘便带头翩翩起舞。瞬间,上至七、八十岁的老汝翁,下至七、八岁的儿童,一群群、一队队手拉着手跟着跳起来、舞起来。
“跳芦笙”以“讨花带”曲调和跳法最具戏剧性。“讨花带”是男性青年以“讨花带”的芦笙曲调向他所爱慕的姑娘吹奏。吹奏此曲是在傍晚芦笙场临散前或芦笙会达高潮时。吹奏这种曲子只允许能与本方本寨开亲的客人青年吹奏,本方青年也可向来参加芦笙会的客人姑娘吹奏。当某青年相中了芦笙场上哪位姑娘,他便以芦笙朝着她吹“讨花带”的芦笙曲。曲子吹奏片刻,不管姑娘对小伙印象如何,出于礼节,都会把自己的围腰或花带系在男方芦笙中间的竹管上。小伙必须吹道谢的调子以示道谢。
“跳铜鼓”的节拍、形式、仪式与跳芦笙相同,大部分村寨有鼓(铜鼓、木鼓)必有笙。吹笙跳鼓入夜,寨上姑娘与寨外青年在寨边、村头或河边寨子规定的游方场上对唱情歌,苗话叫“游方”。踩鼓、游方延续到“鼠”日才结束。这天上午,家庭男主人早起煮熟糯饭后打糍粑,准备丰盛的菜肴,吃好饭后继续跳芦笙铜鼓。傍晚,外寨青年陆续返家,最迟在晚上鸡叫前必须全部离寨。鸡叫以后,寨中当家男人赶星夜用簸箕端着油、盐、葱和牛粪、芭茅草、枫香树枝等祭品外出到自己的田上去祭田。“牛”日,苗年的最后一天。祭田的男主人回到家后,喊醒家中老小,起来吃饭。本寨房族相互再次串寨吃“转转饭”,表示过节在这一天结束,这天也是最热闹的,一直“闹”到深夜才休息。
光听介绍都觉得乐趣无穷?看够了,不妨跟着亲自体验一回。拦门酒、挂红蛋、唱山歌、吹芦笙、苗家篝火晚会,将为此行增添无尽的乐趣。还在犹豫什么呢,赶紧保持好心情、腾空肚子,一起去欢度苗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