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布、蜡染、刺绣、织锦,修文县六桶乡黄金村有着这样一整套的传统苗族服饰制作工艺,它就像一块瑰丽的苗族文化“活化石”世代流传,记载和传承着当地花苗支系的历史文化。
这个以“黄金”命名的边远村落,世代居住着一支能歌善舞、勤劳善良的花苗支系苗族,这支苗族虽然没有像“黄金”一样奢华的物质生活条件,却有着足以同黄金相媲美的东西——一套完整的传统苗族服饰制作工艺。
黄金村近百户苗族居民中,大部分成年妇女都懂得传统苗族服饰制作工艺,他们的民族服装都是自己亲手制作。村里被列为贵阳市民间文化传承人的杨绍珍,从十一、二岁就开始学习织布、蜡染、刺绣、织锦等工艺,六十多年来,她都在不断学习传统苗族服饰制作工艺,并将自己的整套本领毫无保留地教授给子孙后代。
“今天在这里穿(苗族)衣服的全都在学,我教他们全都会做的,侄女啦、侄儿媳妇啦、有些娘娘(未婚女)啦,他们全部都会做了。”杨绍珍告诉笔者。
杨绍珍老人的房子周围,四处长满着制作染料的蓝靛草和制作麻线的原麻,平常农闲的时候,杨老就会从地里采割麻草制作麻布。她将麻草的皮剔剐下来,经过晒麻、切麻、绕线等工序制作成精细的麻线,再放到纺车之上纺成线团,最终放到织布机上织成成匹的布。几十年的功夫,织布的一整套工序对于杨老来说,已经是再熟练不过了。
除了织布,杨绍珍还会自己制作蓝靛染缸,平时,他将自己种植的蓝靛草放到染缸里浸泡,泡好后用生石灰点成制作苗服经常用到的染料。
杨绍珍说:“麻栽好,割来洗干净放在水里泡,泡好以后,水绿莹莹的,就可以拿石灰点起,就可以拿来染布了。”
然而,杨绍珍老人的本领还不仅于此,杨老还会刺绣,做蜡染,挑花绣朵就是她最喜欢做的一件活儿,她一家人穿的衣服、用的包,上面的花大部分都是她亲手绣的。杨少珍还会用碎羊毛纺制毛线,会用彩色丝线织锦,这些手工技艺除了黄金村,在很多苗族村寨都已经失传。
黄金村又叫贾家寨,位于风景秀丽的六广河畔,村里的花苗支系历史久远,相传于明朝初期自广西迁入,与当地屯兵的贾家军融合发展,至今还保持着追山等古朴遗风和原始劳作方式, 纺织、刺绣、蜡染等一整套古老的手工技艺也是世代相传。
杨绍珍说:“以前的老年人,我家妈,我家外婆,他们都是这样做的,都是做麻线衣服,原先时候没得棉布衣服穿,就做麻布衣服穿,不管男生女生,都是穿麻布衣服。”
黄金村苗族服饰以红色为主,刺绣更多,充分体现花苗分支的特色,展现当地苗民的绘画技巧和审美情感,服饰形状与纹路总体上相似于古代的战甲,显得绚丽而彪悍,记载着苗族的战争历史和迁徙历史。黄金村织布、蜡染、刺绣、织锦等传统苗服制作工艺世代相传,像一块珍奇的“活化石”不断传承着当地苗族的历史、文化、艺术,近年来深受省、市文化部门的关注,目前已被列为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