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文化,正伴随着全球化浪潮的涌动显露出自身的特色和价值,在21世纪的前十年里彰显风流。这期间,贵州人追寻着贵州文化及其精髓的起源和发展。发端,是展现一个富有魅力、独具特色的贵州,建立贵州人的自信心;落点,是以“多彩贵州”为载体,从认知、宣传走向市场,实现从作品到产品再到商品的价值转换。于是,在贵州,政治与文化交融、决策与操作互动,开始致力于“寻魂”、“树魂”和“强魂”的文化振兴计划,让文化之魂助力旅游,让旅游与文化协力争先,再通过产业化释放出巨大的经济能量,“软实力”逐渐“硬气”起来。
寻魂:为贵州文化助力
时间:6月15日;地点:北京新闻大厦。
副省长谢庆生热情邀请40多家京城媒体和曲艺界人士7月相聚在多彩贵州、爽爽的贵阳。他说,现在人们对贵州的印象有新“五个一工程”之说:一棵树、一瓶酒、一个洞、一块玉、一壶茶。
曾经,贵州给人的想象空间是单色调的。而今,自我省首台为旅游量身定做的文化产品《多彩贵州风》建立了一个文化符号,提升了旅游文化内涵之后,贵州旅游因赋予文化魂魄而变得多姿多彩,贵州旅游业总收入连续几年以超30%的速度增长,2009年旅游总收入突破800亿元,已赶上云南发展规模,相当于全省第三产业增加值的47.44%。省旅游局局长傅迎春深有实感地说:“贵州旅游在三五年间迅速崛起,得益于‘多彩贵州’文化品牌的影响力。”
六月的上海,“2010世博·感知多彩贵州”系列活动,省领导黄康生、谌贻琴、谢庆生赴上海,携大型民族舞剧《天蝉地傩》,借世博平台,炫醉美贵州。贵州旅游线路、乡村旅游、文化产品通过网络、媒体迅速放大到全世界。
同样,贵州通过参加央视青歌赛、舞蹈大赛、“荷花杯”舞蹈大赛、俄罗斯中国文化年、“文化中国四海同春”国际巡演、亚洲动漫青年大赛等活动,借助高端平台多层次、多侧面宣传、展示贵州。外界对贵州的认知逐渐丰厚、立体起来,贵州的色彩越加亮丽,更多的人们怀着对贵州的憧憬,踏上贵州文化之旅。
而在本地,贵阳大剧院常演不衰的《多彩贵州风》;省博物馆黔艺宝小舞台周末固定上演的《赶黔音》;贵阳交响乐团不断推出的音乐季演出,以及各地依据地域特色量身订做的歌舞、影视等文化产品,成为比山水更具吸引力的旅游卖点。一首歌、一出舞、一台戏、一部影视剧、贵阳交响乐团的诞生地,被赋予了文化的灵魂,成为游客首选的去处。
这正切合了文化部部长蔡武在2010博鳌国际旅游论坛上所述:“文化是人文景观的魅力之源,文化也是自然景观的精气神。从某种意义上讲,旅游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文化鉴赏消费活动。文化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和灵魂。将文化融入旅游,实际上是回归了旅游的本原,为旅游注入了原动力。”贵州旅游正是找到了文化的原动力,才展现出以旅游业为窗口经济的新形象。
树魂:为贵州文化固本
这些灵动的黔味文化艺术、民风民俗成为继自然景观之后的又一旅游要素,文化产品自身也成为旅游的卖点,并逐渐向产业化发展。
《多彩贵州风》以演出500多场、巡演21个国内城市和7个国家、省内外票房收入2000多万元而获文化部“优秀文化出口产品服务项目”奖,开创了贵州颇为引人注目的“文化远征”。
继《多彩贵州风》先声夺人之后,刚刚在第九届中国艺术节上获得“文华优秀剧目奖”的大型舞剧《天蝉地傩》,去年即赴江浙一带进行商演。入选全国戏剧节和全国优秀话剧展演的话剧《天地文通》,去年即进行了大胆的市场“试水”。随着贵州侗族大歌的申遗成功,5月底,省文化厅又与国内知名音乐人卞留念进行合作,建立首家“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音乐创作贵州保护基地”。文化厅厅长徐圻说:“近两年来,我省文艺事业在文化建设的多个方面取得重要突破,对于那些获得了大奖的优秀舞台艺术作品,我们还要继续扶持,引导推向市场,更好地实现作品艺术价值和经济价值的双丰收。”
散落在全省大大小小、特色鲜明的民族村寨也变成为游客的旅游目的地。2月19日,美英法意等国和京沪渝桂黔等地的21个团队600多名游客住在黎平肇兴过春节,体验侗家人的婚俗。到肇兴感受浪漫,已成为时下许多外地人甚至外国人的热选。中国最美的地方——贵州黎平侗乡正朝着“国际化专业旅游城市”发展,景区的核心商圈定位在欧美客源市场。
用影视剧的方式来宣传和提升地方形象,是时下我省文化艺术领域的一大现象。去年3月,随着电视连续剧《绝地逢生》在央视一套黄金时间热播,众多外省人到电视剧拍摄地黔西南游玩,建于明洪武年间的黔西南州兴义市南龙布依古寨迅速广为人知,到南龙听布依八音坐唱成为游客们的首选。南龙村村支书李长德感慨地说:“影视剧激活一个村,寨子变化翻天覆地。”
自2008年至今,电视连续剧《雄关漫道》、《绝地逢生》、《杀出绝地》先后在央视一套、八套黄金时间及多家省级卫视黄金时段播出;胶片电影《水凤凰》在国内主流院线公映;《云下的日子》将于近期登陆各大院线……随着一部部电视剧、电影的热播、热映,贵州文化旅游资源和贵州人的精神风貌逐渐深入人心。
与此同时,“多彩贵州”旅游商品“两赛一会”相继产生365名“贵州名匠”和190件“贵州名创”。 贵州龙文化、苗侗原生态文化、沙滩文化、屯堡文化、阳明文化、奇石文化,成为最具吸引力的旅游文化产品,显示了博大精深的黔文化内涵。连续两届“多彩贵州”中国原生态国际摄影大展,近万幅影像中的“多彩贵州”聚集全球目光,据称第三届大展已受到英法关注,有望赴国外展出。多彩贵州文化产业发展中心、多彩贵州印象网、多彩贵州文化艺术有限公司、贵州日报报业集团·黔森影视工作室、贵州都市虎子传媒有限责任公司、贵州电视台胡庶工作室、黔艺宝、黔粹行等文化实体,依托黔味文化旅游产品,获得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迅速发展壮大起来。
同时,一批文化理念创新的剧作家、音乐人、文化营销人、策划人应运而生,文化产业领域人才频出。苗族歌后阿幼朵在多彩贵州等系列活动的演出中一唱成名,出场费逐渐看涨;贵州民院声乐老师穆维平从“多彩贵州”歌唱大赛一直唱到青歌赛,继之成立了“穆维平”工作室;施秉县苗族姑娘雷艳从一位农家姑娘一路唱到央视舞台,改变了自己的命运。而音乐人张超从第一首歌《自由飞翔》唱响央视舞台,荣获广东“五个一”工程奖,数月荣登百度mp3音乐排行榜第一,中国移动彩铃top第一,创造七千万彩铃的神话,以他为轴心的音乐创作团队也顺应市场之需成立了水森林工作室。
小剧团干大事业,同样在市场的考量中立住脚跟。遵义川剧团上演了现代版的“大蓬车”演出经营策略,全国巡演累计600余场,创造了单个红色剧目演出场次纪录,走出了一条文化“长征”之路。松桃大刀队以轻盈高超的武功身手享誉省内外旅游演出市场。侗族大歌表演队更是频频参与国际国内各种重大活动的演出。
面对这些喜人现象,省委宣传部副部长、贵州日报报业集团党委书记、社长姚远说:“贵州文化频频向外展示,并已逐渐凸显想像力经济效应。贵州文化要有整体观念,政府在其中要继续发挥政策上的支持协调作用。如何创新文化理念,有效保护和开发文化资源并转换为成果,需要一代一代人承前启后的努力。我们不仅需要培养出顶尖的艺术家,还要培养造就一批具有敏锐洞察能力和市场运作能力的操盘手。”
强魂:舞动贵州文化大旗
路漫漫其修远兮。只有常抓不懈,才能把贵州文化弘扬光大,才能使贵州之“魂”强健。
是故,贵州文化要变形象宣传为产品推荐,善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随着我省文化体制改革向纵深推进,塑造贵州文化产业的核心层、观念层和外延层理念正逐渐明晰。
贵州文化产业的核心层当属贵州新闻出版、广电、文化演艺三大集团产业。贵州日报报业集团、贵阳日报传媒集团、贵州出版集团相继成功组建,当代贵州杂志社等期刊集团也将应运而生。贵州广电除推行制播分离改革举措外,迅速成立了贵州省广播电视信息网络股份有限公司、贵州中广传播有限公司、贵州星空影业有限公司,分别致力于经营数字电视、手机电视、卫星电视、影视产业。
值得一提的是2009年4月成立的“贵州日报报业集团黔森影视文化工作室”,已经成功运作了1.2亿元社会资金投入影视剧创作,在省内外产生较大影响。第一部院线处女作电影《云下的日子》筹资1000余万元。工作室参与拍摄的影视作品还有电影《决不言弃》、三十集电视连续剧《奢香夫人》、三十集电视连续剧《梵净山传奇》、电影《旷继勋》、电视剧《二十四道拐》等。目前,工作室正在酝酿内部机制的改革,使市场功能更臻完善。
“贵州虎子传媒”以新锐的系列文化策划活动,沁润着黔地民众的心田。他们推出的小剧场话剧季,掀起了一浪浪话剧热;“原生态的力量”余秋雨走入黔东南之后,在黔东南形成了余秋雨旅游线路;出品电影《水凤凰》荣获“省五个一工程”奖和省政府文艺奖等多项奖励;与国家地理杂志合作“寻找贵州十座非著名山峰”,并将“中国十大非著名山峰”全国颁奖典礼引入贵州举行,这就是2008年由贵州日报报业集团出资控股,联合民营企业和职工股份注册成立的贵州都市虎子传媒有限责任公司。
这些新兴文化实体因赋有创意的文化理念和文化产品而获得了省委宣传部文化作品高端平台展示奖励和文艺创作专项资金。同样,在新体制和机制的支撑下,2009年,电影、电视剧、戏剧、广播剧、动画片、歌曲、文艺类图书等7个门类共有“黔字号”的71件精品力作符合高端平台展示奖励规格,作者单位和个人共拿到省委宣传部506.3万元的奖励,21件作品获全省第11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在省文化厅具体承办的第四届贵州省政府文艺奖评选工作中,增设了“民间工艺”奖项。符合参评条件的635件各类文化艺术作品中,101件作品分获一、二、三等奖和荣誉奖,我省文化艺术领域取得的丰硕成果。
结语:黔山秀水共奏文化曲
在文化产业核心层逐渐形成的过程中,观念层和外延层的文化实体也在逐步成型发展中。
如今,我省列入“十一五”规划的73项特色文化产业已经得到扶持。据不完全统计,“十一五”以来,文化产业资金扶持项目共投入6800万元,拉动资金158.5亿元。
贵阳乌当温泉旅游文化项目、铜仁梵净山佛教土家文化项目、安顺天龙屯堡文化旅游综合开发项目、黔东南黎平侗族大歌实景演出项目、遵义杂技团文化输出商演项目等一批特色文化产业项目得以建设。各地依托“多彩贵州”形象也纷纷打出特色鲜明的文化品牌。贵阳打造“爽爽的贵阳·中国避暑之都”城市形象品牌;遵义推出“转折之城”、“会议之都”红色文化品牌;黔东南力捧“苗乡侗寨”原生态民族文化品牌;毕节塑造“洞天湖地、花海鹤乡”文化品牌;黔西南描绘“山水长卷水墨金州”文化旅游品牌;铜仁地区凝炼成“梵天净土·桃源铜仁”文化品牌;六盘水卖“凉都”等,都充分展示了贵州多元文化的丰富性、差异性和独特性,提升了贵州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
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则是我省输出文化产品的重要平台之一,自2006年组团参加第二届文博会以来的四届文博会中,共签约文化产业项目220项,签约资金280.6亿元,其中80%以上的项目都是文化与旅游结合的特色文化产业项目。
以民族特色做主线,以旅游业为主体,以特色民族文化、影视、新闻出版、体育、会展等共同构成了贵州的文化产业市场。贵州文化产业正以超常规、跨越式的发展乘风破浪。它如一曲正在奏响的宏大乐章,让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其中。文化贵州,必将迎来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