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4月下旬,世界银行贷款实施贵州省文化与自然遗产保护和发展项目的官员王沈华、钱德拉和王朝刚等,再次到贵州西江千户苗寨等项目实施地进行考察,以结合实际深入研讨完善《社区手册》,尽快推进项目的全面实施。
此前,关岭国家地质公园子项目已经开工,为世行贵州贷款的第一个开工项目;凯里市、雷山县、安顺市、贵州师大等项目,正在抓紧落实国内配套资金和开展设计招标等工作。
世界银行贷款贵州省文化与自然遗产保护和发展项目,是世界银行贷款在中国实施的第一个以旅游为载体的文化自然遗产保护与发展项目。贷款主要用于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古建筑维护、民居修缮、村寨环境治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旅游发展能力建设等方面,旨在改善村寨和古镇的基础设施,传承和开发民族手工艺、歌舞仪式等民族文化,创新文化与自然遗产的保护、建设和管理模式,增进村民对传统文化和自然遗产的自豪感并提升保护发展能力等。项目实施地选定为安顺市、黔东南州、黔西南州的17个县(市),包括19个少数民族村寨、4个古镇、2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2个国家地质公园,及省旅游局、贵州师范大学等22个子项目。
据贵州省旅游局局长傅迎春介绍,丰富多彩的原生态旅游资源多集中在欠发达的贫困山区和民族地区,这为旅游开发扶贫提供了基础条件。早在1991年,贵州就率先在全国提出了“旅游扶贫”的理念,把以发展旅游促进对外开放和脱贫致富,作为全省旅游业发展的指导思想。贵州发展乡村旅游的思路及成效,引起国家旅游局、世界旅游组织及世界银行的广泛关注,并于2004年—2006年在贵州联合举办3届“乡村旅游国际论坛”,发表了意义重大的《贵阳宣言》;世界旅游组织将贵州作为在中国实施可持续旅游脱贫计划的首个执行点,投入50万美元支持少数民族村寨开发旅游手工艺品。2002年,在国家旅游局的支持下,贵州利用世界银行软贷款36万美元,与世界旅游组织合作编制了《贵州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促成了与世界旅游组织在发展乡村旅游等方面的深入合作。
世行中国项目经理王沈华说,以扶贫和发展为宗旨的世界银行,一直将旅游业作为“富人经济”而列入投资禁区。而在贵州,旅游业不是“富人经济”,而是典型的“扶农经济”,将旅游与扶贫紧密结合并取得良好效果,正是世行突破投资禁区的决策依据。贵州拥有珍贵、丰富的民族文化与自然遗产,且已在保护、利用文化与自然资源开发旅游,帮助当地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脱贫方面积累了一定经验。世行期待通过贵州项目的实施,探索出遗产保护、旅游开发与公平发展“三赢”的道路,在中国乃至全球范围内起到示范作用。
贵州世行项目办主任、省旅游局副局长李三旗认为,自然和文化遗产是贵州最宝贵的旅游资源,发展旅游是遗产地民众发展经济、改善生活的最佳途径,而当地民众的保护意识和能力又是遗产保护的关键,因此,投资遗产保护就是投资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而且,世界银行贷款与外国政府贷款、亚洲开发银行贷款、其他国际组织贷款、外国商业贷款相比较,具有利息低、时间长、程序规范、操作严谨、经济效益好、服务质量高等特点。通过世界银行这个国际平台来运作,有利于在世界范围内树立良好的贵州旅游目的地形象。该项目的设计已在世行总部获得了“创新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