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生态、环保机构及专家已经日益意识到,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与生物的多样性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关系,并开始付诸行动。
在此间召开的东南亚地区暨中国生物圈保护区网络国际会议上,与会代表达成的"荔波共识"这样表述道:"没有一种文化不依赖于滋养她的土地。尊重不同文化必须尊重与之相关的土地权属和历史。"
中国的文化多样性存在已久,但将其纳入当今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管理体系中,却是一件崭新而艰巨的工作。此次会议上通过的"荔波共识 ",将指引中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之路更多地关注文化多样性,建立起自下而上、"自组织""本土化"的生态保护机制,一步步推进人类与地球的和谐相处。
在会上,来自中国云南省怒江州兰屏县西坡乡玉狮场村普米族姑娘固利·茸咪和小伙子阿寡·又要子与其他普米族姑娘、小伙共同演绎了从父辈手中、口中传承下来的技艺,受到国内外专家一致好评。固利·茸咪和阿寡·又要子是"普米族传统文化传习小组"成员。
中国词作家陈哲2000年就在玉狮场村实施以"留住民族文化表情,传承在活化中进行"为目的的"土风计划"。他对记者说:"这个年轻群体不是舞台上的职业表演者,也不是脱离母体环境的学生,更不是民族园里的服务生。他们是本土的、赖以生存环境中的艺能群体,来自村寨的本土子弟。他们是一群本土的民族文化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