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三大赛,无疑是开创性之盛举。
2005年的歌唱大赛,340万选手唱响贵州,贵州人从歌声中找回了自信,唤起了自身的文化认同感。那次大赛,首次向外树起了“多彩贵州”的亮丽名片,如是,“多彩贵州”无可置疑地渐成为全国乃至世界认同的富有地域特征与时代特征的文化符号标识。
2006年,再次推出的“多彩贵州旅游形象大使选拔赛”,同时推出大型民族歌舞诗《多彩贵州风》,并向全国巡演,远赴俄、英演出,更把贵州风、贵州魂、贵州民族神韵,淋漓尽致地展现于海内外,赢得了外界惊喜迭起。
2007年的舞蹈大赛,是从歌到舞的必然延伸,有专家评说:“10万民众参与,创造了中国舞蹈史上的‘吉尼斯之最’,为舞蹈艺术群众化树起一座丰碑。”
三年三大赛,侧重点不同,对贵州源远流长的民族文化开挖的深度广度有别,参与者与观众的心理状态也有变化。但有一点是始终如一的,那就是对创造贵州高原文明的历史主人前所未有的尊重与崇敬。让祖祖辈辈深居山沟、田野、穷乡僻壤的各族人民的文化珍品、绝品,昂首阔步,进入现代文明的大雅殿堂,这些瑰宝今天都成为我们打造贵州名片的重要元素。大赛让贵州人产生从未曾有过的文化上的扬眉吐气,唤醒民族文化复兴意识。这是千金难买的功在千秋,利在当代的大事。温家宝有言:一场演出胜过一个大项目。何况,这不是一场演出,而是千场万场大大小小演出。三年三大赛,这种创意,这种形式,这样一种决策思维,推广手段,完完全全是从贵州省情与资源特色出发的,它使贵州不仅在国内,而且在国际上刷新自身旧日形象!千万群众的自我发掘,互相发掘的美与智慧,所爆发出的巨大创造活力是无穷的。
贵州需要靠贵州人去塑造,去建设。经济建设如此,文化建设亦如此。一种好创意、好形式,总是需要一定的气候土壤大环境才能应运而生的。在文化成为重要生产力的全球化时代,在科学发展观要求不仅注重经济发展,也要求重视社会文化的协调全面发展的大背景下,贵州雄厚的文化资源,尤其那未经尘染的原生态歌舞,民风民俗,理所当然地为有眼光的现代人所瞩目。因此,贵州高原出现“多彩贵州”这样的盛举,不是偶然。它当然得益于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得益于决策者们运用党政推动、市场运作、全民参与等好形式。而这一切,都植根于顺乎民心,合乎潮流。这些成功经验,相信也将推广到文化建设的其他领域。贵州文化需要珍视、发扬、利用的领域很多。不同文化领域,内在规律不同,组织推动的方式不可能与歌舞活动相同。而党政的重视应该都是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