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作光、白淑湘、冯双白、吕艺生、陈翘……一大串中国舞蹈界响当当的“大人物”5月齐聚“多彩贵州”。一周的采风,艺术家们从一个个现象,一点点细节,认识了这片土地上独特的舞蹈资源和舞蹈热情,“我们不但看到了贵州的青山绿水,还看到了文化的力量。”
寻根之旅
“咚咚咚嗒咚……是这样吗?”70多岁的朝鲜族舞蹈家崔善玉虚心地学习着,雷山县新桥村的老汉王启志赞许地向她竖起大拇指。
舞台是村里的场坝,“演员”是刚从田里回来的农民,伴奏也仅有芦笙和铜鼓。大嫂背着小孩,老汉叼着烟袋,地地道道的苗家铜鼓舞、锦鸡舞激荡着艺术家们的职业敏感。专家们不仅为之心动,也为之身动,合着芦笙的节奏,牵起乡亲的手,一起欢快地共舞……这样的场面反复出现在采风行程中。
“我们苗家人是‘芦笙响,脚板痒’,个个都会跳舞。今天来跳舞的,年纪最大的已经78岁啦。”艺术家们看到了民族民间舞蹈强大的生命力和感染力。
“这就是生活的舞蹈,这就是艺术家的根!”舞蹈家们挨个拿起了简易大喇叭,向着乡亲们高喊,仿佛只有这样才能表达心中的情感。85岁高龄的贾作光老先生,是中国舞蹈家协会的名誉主席,舞蹈界泰斗,他说:“人民需要艺术,艺术更需要人民。贵州是个民族舞蹈的富矿,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我们的乡亲不仅是物质文化的生产者,也是精神文化的创造者。你们的舞蹈体现出真情实感,是艺术家们最需要的源泉。搞文艺,就得抓住这个根。此次贵州行,我们就是向母亲学习,来吮吸母亲的乳汁。”
舞蹈海洋
在学校操场、公园广场、旅游接待点……到处都可以看到舞姿翩翩的群众,无论是满头白发的老翁,还是四、五岁的小孩,大家都在享受舞蹈带来的欢乐……十万群众舞动“多彩贵州”,造就了一个如此斑斓的舞蹈世界,火热的大赛态势让专家们非常惊喜。中国舞蹈家协会副主席冯双白感慨,“这就是文化的力量,说明了舞蹈的生命力,这也是我们之前万万没有想到的。”
采风行程中,舞蹈家们不但被群众夹道欢迎,也总是被很多舞蹈爱好者“追踪”。贵州大学学生李燕在青岩古镇等了两个小时,终于见到了仰慕已久的贾作光、白淑湘、冯双白……她说,“他们可都是舞蹈界的‘大牌’,艺术成就卓越,当然应该得到晚辈的尊重。”对艺术家的热情,也体现出人们对舞蹈的热爱与尊重,这一点让艺术家们深有感触。维吾尔族舞蹈家阿依吐拉将自己的画册《阿依吐拉的艺术生涯》赠送给了花溪小学:“我真的非常感动,‘多彩贵州’舞蹈大赛十几万人民参加比赛,鼓舞了我们这些舞蹈家。我祝福贵州,希望贵州越来越多姿多彩。”
在我国,舞蹈还没有形成产业,也不像流行音乐等广泛地为群众认知,而大赛正是一个让人们认识舞蹈、参与舞蹈的过程。解放军艺术学院舞蹈系主任刘敏表示,“自我接触舞蹈以来,没有哪个省份像贵州这样做舞蹈普及工作。舞蹈大赛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一个普及舞蹈的活动。艺术家需要天赋,毕竟只是个别,但是我们起码可以通过大赛培养一批舞蹈观众,这对于舞蹈未来的发展非常重要。”
原生态舞蹈的发展
专家们观摩了几场州、市级复赛后,充分领略了舞台上的贵州风情。在欣赏了黔东南州民族舞蹈的彩排后,冯双白评价,“非常有生活气息,编导们都在表达贵州山水的美,我们可以看到每一个表演者的微笑都是非常真诚的……”好不容易,盼来了舞蹈界的“大腕”,怎能轻易“放过”?临上车,冯双白还被黔东南州的舞蹈编导“缠”住了,要求给刚才的舞蹈做出具体的建议。冯双白也非常耐心地提出建议:“你们这个节目可以有三个发展方向,时代、文化和民俗风情,你们可以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方向发展,但是不管怎样,节目一定要有自己的性格……”
贵州有丰富多样的原生态舞蹈,更难得的是,这些舞蹈保护相对较好,“多彩贵州”舞蹈大赛让普通人更近距离地认识这些宝贵的非物质文化,解放军艺术学院副院长左青认为,“举办‘多彩贵州’舞蹈大赛是对原生态最好的保护和发展。这样的比赛,冠军是谁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大赛为贵州各民族的舞蹈搭建一个展现自身和互相交流的平台,也为全国的观众开辟一个了解贵州舞蹈、了解贵州人民的渠道。”
如今的原生态舞蹈逐渐走向城镇化、经济化,这反映了人们返朴归真的情感需求,也给了原生态舞蹈一个机遇和挑战并存的机会。专家们“较劲”地坚持:原生态舞蹈的发展必须原汁原味,绝对不能离开“根”。刘敏进一步解释:“这个‘根’是原生态舞蹈最内在的文化力量,也是民族的精神所在。发展需要创新,但创新不是简单的加入新元素,比如苗族的舞蹈里面,我们给它加一些芭蕾的动作,那就是乱来。我们必须考虑,是不是到了非创新不可的地步,是舞台环境需要,还是人物的需要。但是不管怎么改编,整体风格绝对不能改,舞蹈最本质的东西绝对不能失掉。只有保持了民族的特色、民族的精髓,才是对原生态舞蹈最好的发展。”
在学校与师生共舞
媒体聚焦舞蹈名家
在公园广场与市民共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