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民族研究所副研究员龙初凡认为,侗寨民间传承模式自然形成了有序的阶梯,使侗族大歌保持着长久的艺术生命,千百年来得以有效地保护、传承和发扬。
自古形成的“饭养身,歌养心”歌论。侗家人把唱歌与吃饭看得同样重要,前者系维持人体生存的必须,后者比做生命中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唱歌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这种上升到理论的传承保护模式,从思想意识上保证了侗族大歌的全民性。
亲子传承模式。传统上,侗族的孩子们还在牙牙学语时,父母就很自然地开始教他们唱大歌了。这种起着先导作用的父传子、母传女的传承模式保证了侗族大歌的连续性。
师徒传承的模式。传统的歌班是按照年龄层次来组合的,分为男声、女声及童声歌班。作为文化精英的歌师谙熟本民族的历史文化、礼仪习俗和伦理道德等,在民众心目中,他们是智者,是能人,他们喜教乐传、不计报酬的奉献精神以及特殊的地位,使他们自然成了侗族大歌传承的捍卫者和诠释者。这种传承模式保证了侗族大歌的纯正性和完整性。
自然传承的模式。在侗族的各种节日活动中,青少年通过参加演唱活动,“耳濡目染”学会了侗族大歌。这种传承模式保证了侗族大歌的普及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