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旅游注入地质的血液
看似隔山般的两个行业走到了一起。
11月中旬,50多名地质科技人才接受了一次特殊的培训。受邀而来的旅游学和地质学
专家们为大家上了堂贵州旅游资源勘查规划分析课。而此次培训的目的,正是要让旅游学与地质学这两个不同的学科走到一起,联袂为贵州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另辟蹊径。
“我们希望利用地质的手段、技术、人才、知识、资料为贵州旅游资源的开发、旅游产品的设计、旅游市场的营销提供服务。”这次培训的发起人之一贵州山水旅行社总经理陈跃康说。
叫旅游地质,还是叫地质旅游?概念的确定虽有待商磋,但是,对于已经着手开辟此径的人来说,两个词在一起已绝不是简单的相加,而是相乘。
“贵州的旅游资源要上档次,创品牌,就必须提升旅游产品的科技含量和文化内涵,打出独特旗帜。”贵州省地矿局总工程师王尚彦博士认为,从地质人手也许正是贵州先发制人的优势。
让地质科技替代浅显的解说词
贵州的旅游资源可以分为自然地貌景观和少数民族文化两部分,而绝大部分自然地貌景观都是特殊地质作用的产物,也正是旅游地质的资源。
王尚彦将贵州的旅游地质的特点分为五类:以各种峰丛、石林、溶洞为代表的岩溶地貌景观是贵州旅游地质资源的主体;峡谷和瀑布是多种地质作用的产物;山岳是地壳运动的见证;古生物化石群是生命演化的直接记录;观赏石则是地质作用结果的精品荟萃。
当导游为游客解说景点时,强调这些具有贵州特色的地质特征,也许比那些浅显的神化传说更具说服力和吸引力。这是战斗在旅游业第一线的工作者的真切感受。
从地质学出道的陈跃康,早在多年前就投身于旅游业。然而,贵州旅游业相对周边省区的发展滞后,让他深感旅游思维创新的重要。多年的一线经验让他重新发现,过去研究的地质和现在从事的旅游竟然有不该分隔的联系。
“贵州近年在旅游营销上投入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力度,但是拉动客源市场的新品、精品却难如人愿”,陈跃康说:“如果把旅游和地质有机结合,应该创造出更大的市场效益。”
贵州的自然风光是特殊地质作用的结果,同时,民族文化所依据的客观物质环境也是受地质条件制约的。地质学的研究成果不仅可以解释自然风光的成因,还可以解析民族文化的根源。在雷公山、清水江和都柳江流域,碎屑岩的地质特征有利于高大树木的生长,于是杉树成为聚居于此的苗族和侗族的重要生活材料,造就了吊脚楼、木排、木筏的民族文化特色。而在南北盘江流域,石灰岩地质特征的产物就是石板,于是石板成为聚居于此的布依族的生活材料,造就了石板房、石板上制蜡染的民族文化特色。陈跃康说,如果把这些内容加入到导游解说词中,旅游将会变得更有意义。
躬行地质旅游
一方面,旅游开发需要提升品位,提高科技含量;另一方面,地质勘查工作者研究出的大量地质科学成果仅用于地质调查研究,积累的许多与旅游相关的地质材料并未得以充分利用。如何让两者紧密相连?
前瞻到旅游与地质二者求合的需求,陈跃康从旅游地质的初探者变为躬行的实践者。一个全新的组织应运而生。
今年9月,由贵州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投资,贵州山水旅行社创办的贵州山水旅游资源勘察开发设计院成立。陈跃康担任院长。该院主要为委托单位进行旅游地质资源勘探、评估、规划、设计和开发可行性论证以及景区地质灾害调查等。设计院成立后不久,已有几十个意向性项目进入立项阶段。
“我们希望开展一次全省旅游地质资源大调查,摸清家底,理清头绪,我们要给贵州的旅游开发注入地质学的新鲜血液。”陈跃康说,明年设计院就要制作出省内八大景区旅游地质导游解说词。(肖菡)(责任编辑 邹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