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安县“北大门”龙吟镇箐门口苗寨,常年深锁在森林茂密、山势雄竣的大山怀抱中。这里居住的全部是身着“大花被”装束的苗族,现有43户230人,上世纪60年代从水城、威宁、赫章等地迁徙而来,是龙吟镇最边远集中的苗族村落。长年与外界隔绝,让这片“处女地”显得和谐、安宁、友善。
与这里有着同样血脉的,还有黄猫坪、新寨两个组。“隔山喊得应,走到要半天。”这三个寨子都是苗族群众居住的村落,居所由政府修建的移民新村和原有的茅草屋共同组成,茅草屋很少住人了,只是那茅草上浓密茂盛的青苔,总会令人在文明与原始交汇的地方充满无限遐思。
三个苗寨共500多人,令人称奇的是,他们中不论是老年、青年男女与孩童,都有音乐的天赋,甚至有些人虽不识字,却都能够认识简谱、五线谱和苗族文字谱,并能弹奏电子琴、手风琴等乐器。村民购有鹦鹉、雅马哈等品牌的手风琴、电子琴总计30多台,平均不到20人便拥有一台键盘乐器。
近年来,“多彩贵州”赛事连年举行,这几个能歌善舞的苗族村寨被发现,组成的苗族农民合唱团多次参加县、州文艺赛事活动。2008年6月,由箐门口、黄猫坪、新寨苗族农民组建的合唱团选出19名歌手参加州里的“多彩贵州”歌唱大赛,演唱了一首原生态歌曲《姹娜、姹娜》,初试锋芒便获了三等奖。此后,在黔西南州首届“职工民族文艺汇演”中,由合唱团43名歌手演唱的《欢乐颂》、《半个月亮爬上来》,还一举夺得声乐类一等奖。
每当客人远道而来,他们就在客人进寨时设下拦路酒,以一曲旋律优美的《饮酒歌》让客人们体味到苗胞的好客与热诚,进入寨中,则用苗家最好的伙食接待来访者,期间惟恐客人“吃客饭”(象征性地吃点,吃得很少),一群漂亮的苗家小姑娘就穿梭在席间,冷不丁就“嗖”、“嗖”地将一勺勺白玉米面与大米做成的喷香饭“压”到客人碗中,让客人们吃得“胆战心惊”,吃得肚子滚圆,啧啧称好。饭桌边,苗族同胞传唱着祖辈们留下的苗族原生态歌曲,也演唱民族、美声、流行等唱法的歌曲,让客人们在音乐的洗礼中忘情,村寨的小组长,还用两只长长的牛角斟上自酿的米酒,逐一与来客对饮,让来客尽兴。
日前,黔西南州派出调研组对箐门口村寨的布局、乡村旅游发展规划、苗族的多声部合唱等内容进行了调研,对箐门口的串寨道路硬化、村寨硬件建设等方面给予了高度关注。调研组表示,将协调资金对当地的基础建设和民族文化保护给予扶持。
而今,这个能歌善舞的苗族村落,正一步步走出“深闺”,将自己的多彩多姿展现给世人,让越来越多的客人认同、赞誉、陶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