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6日,笔者在龙里县谷脚镇谷远村看到,通往巫山岩画群的人行道杂草丛生,县里修建用于保护岩画群的大门及围墙严重被毁,铁丝网早已不见踪影,部分岩画被涂得面目全非,有的岩画还被敲落在地上。作为贵州境内迄今发现的古岩画群中内容最丰富、规模最大、成画年代(据推断,在春秋晚期)最早的一处岩画,遭到如此破坏,实在令人痛心
巫山岩画发现于2001年8月,因分布在龙里县谷脚镇巫山石崖上,2002年2月,被专家命名为“龙里巫山岩画群”。
岩画位于干冲沟上游东侧的陡峭山崖,高40至60米,岩体全长约150米,岩画群中图像密集部分位于岩壁下1至5米的范围内,长约100米。岩画面朝西,前为较开阔谷地,谷地前有一小河流过。距岩画400米处筑有一小水坝,水积多时成一小片湖面,可延伸到岩崖脚下。
岩画在石壁低部内凹,可避雨,并有四处洞穴,依次下降,位置较高者为一出水洞,四季有水,其它洞穴开口小,内部较宽,且干燥,洞口对应石壁项部有明显烟熏遗迹,似人为造成。
岩画延绵上百米,图画500余幅,内容为祭祀舞蹈图、原始生殖崇拜图、放逐图、田畴图及各种形状的牛、马、羊、犬和大鸟。从图像标志的物像上看,有人物、动物、天体(太阳)、抽象符号四个类别。岩画最大的有几平方米,最小的只有指甲般大小,题材极为丰富,反映了古代人类的经济生活、宗教信仰、哲学思想、审美观念等丰富内涵。图案用手指和树枝涂绘,均为红色。用水雾喷洒在岩画上后,原本模糊的图案便清晰可见。考古专家分析,这些岩画是用当地丰富的赤铁矿石磨成粉末后,加入动物或人的血液,再混入骨胶制成的红色颜料绘制而成,长年累月,渗入到岩体中不易褪色,保留至今。岩画具有强烈的写实风格,生动、形象地记载、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活状况、生产力水平和宗教信仰等,对研究西南古代民族史、古代艺术史等具有重要价值,同时具有重要的旅游开发价值。
2004年,为保护巫山岩画,龙里县在岩画脚下拉起了钢丝网,修建了围墙及大门,但因管理不善,2009年8月,所建的保护设施全无踪影,如今,只有一条人行便道隐藏在杂草丛中,依稀可见。因无防护设施,慕名而来的游客、附近村民都可随意接触岩画,离地较近的一些岩画连石头一起被敲掉,就连三四米高处的一些岩画,也有人爬上去乱涂乱画。
据龙里县旅游局、县文广局负责人介绍,当前,龙县里正在完善巫山岩画的相关申报材料,拟推荐申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巫山岩画近年来被人为破坏情况较为严重,县有关部门正在采取相关措施,划定保护范围,但经费有限,希望引起上级有关部门重视。同时,也希望当地群众和外来参观人员,自觉保护这一人类的文化遗产,给后人留下珍贵的历史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