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族石板墓群
保存较为完好的一个石板墓 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专家向黔南州和荔波县政府及文化部门通报了他们在荔波县玉屏镇水甫村水族石板墓群为期1个多月抢救性考古发掘取得的新成果。本报记者对此进行了详细采访。 石板(棺)墓是水族地区的墓葬,在贵州,主要集中在荔波水甫、三都引朗等地,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就被列为省、州、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由于年代久远,缺乏管理,大多数石板(棺)墓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有的不法人员对一些造型美观、规模恢弘的墓穴进行破坏性地盗窃“取宝”,有的随意将墓碑抬来用作水缸、砌墙、铺路、架桥等。 11月18日,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宋先世担任领队发掘,聘请省民族文化宫席克定教授现场指导,在黔南州和荔波县政府及文化等单位的大力支持下开始对水族石板墓进行考古发掘。 12月23日,记者在水甫村石板(棺)墓考古发掘现场看到,当地水族群众正在古墓群墓地举行隆重的祭祖祭祀仪式活动。正在现场工作的宋先世告诉记者,今天是我们考古发掘工作的最后一天,按照当地水族风俗要向祖先祭祀。经过1个多月对水甫村石板(棺)墓的考古发掘,共发掘修复9座石墓,墓穴内没有发现随葬品,仅在其中女性墓穴中发现该死者头骨骸间佩带有银耳环、发簪等。 初步总结有六大新成果:基本摸清掌握了水族地区石板(棺)墓现存的状况和分布情况;这次清理发现了300多座时代接近、集中埋藏的墓葬,再次证实这里是一处大型的古墓群; 基本摸清了不同形状的墓葬的发展演变关系:即从“杆栏式”石墓到长方形石墓再到圆形石墓;基本摸清了不同类型的墓葬的性质,即贫富之间的差;首次摸清了石板墓葬内部的结构情况,以及埋葬的方式、葬具的使用,骨骼保存的状况,随葬品的情况等;在墓碑上发现了大量新的有待破译水族文字———“水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