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旅游在线讯 11月19日,《地理标志产品黔东南苗族银饰》、《地理标志产品黔东南苗族刺绣》地方标准新闻发布会在凯里举行。
黔东南苗族银饰、刺绣是黔东南苗族人民世代所积累的生存智慧和生活美学集成,蕴藏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是黔东南州乃至世界不可多得的文化财富,作为苗族文化的主要载体参与世界多元文化交流,受到全球广大消费者的青睐,并以精湛的工艺、独树一帜的造型风格获得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为一种具有“民族标志”和“地理标志”性质的地方产品。随着黔东南民族文化旅游市场的开发和繁荣,苗族银饰、刺绣产品市场不断扩大,但由于苗族银饰、苗族刺绣无标准,产品质量参差不齐,许多消费者被产品吸引,但对产品质量缺乏信心,个别企业甚至生产劣质产品,不仅损害消费者利益,也不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因此,制定标准来保护传统,规范市场十分必要。
黔东南州副州长陈应勇指出,该两项产品标准的制定、发布和实施,有助于推动苗族银饰、刺绣工业化生产;引入现代管理理念,使苗族银饰、刺绣生产经营标准化,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和市场竞争力;完善苗族银饰、刺绣产业化要素,强化对产品知识产权保护,抢占标准制高点,确立黔东南州苗族银饰、刺绣产业在全国的核心地位。同时,通过品牌化建设提升效益,有效维护消费者利益,为识别、监管、仲裁工作提供依据。
据介绍,该两项地方标准是省质量技术监督局组织黔东南州质量技术监督局、凯里学院、贵州印象苗族银饰刺绣公司等单位制定的。《标准》于2010年4月立项,2012年8月28日通过专家评审论证,2012年9月18日由省质监局批准正式发布实施。整个编制过程历时两年半,编制组共组织4次研讨会集中研讨标准草案,参与专家达200余人,共收集意见149条,采纳76条。标准分别对苗族银饰和刺绣的术语和定义、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保护范围、品种分类、命名原则、生产要求、产品质量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和标志、包装、运输、贮存的要求进行了规定,特别是将苗族银饰获得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11种工艺作为苗族传统工艺固定在标准中。又将苗族刺绣分为16大类,品种包括传统刺绣工艺品和现代刺绣工艺品2类。标准的整个制定过程充分体现开放性、统一性、协调性要求,内容突出实用性,兼顾前瞻性,达到了规范性要求。两个民族特色产品省级地方标准的发布,能有效加快苗族银饰和刺绣形成产业化、规范化发展,对促进苗族银饰、刺绣产品的质量稳定,引领行业规范、健康发展,提升产业竞争力发挥积极作用。该两项标准发布,是将标准化技术应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过程中,创造性地开拓了贵州省标准化工作领域,对民族文化产品的开发、利用与保护,提升苗族银饰和刺绣的知名度,打造黔东南州民族文化品牌,转变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经济增长方式,有及其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