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30日,上海游客程光洲随团到雷山县郎德上寨来旅游,不仅沉醉于原生态的苗族歌舞表演,还对该村采用“工分制”旅游分配模式表现出浓厚兴趣。
“工分制”是计划经济年代形成的一种生产方式,但雷山县郎德上寨在发展旅游过程中,一直沿用“工分制”,并展示了其独特的魅力。
郎德上寨自1985年进行旅游开发以来,在对旅游收益进行分配时就一直采用“工分制”的形式。据村委会主任吴剑介绍,歌舞表演是郎德上寨最主要的旅游项目,本寨全体村民,都有平等参与表演与分配权。原则上全寨每个村民都可以来参加表演与进行分配。村委规定,在旅游接待的表演总收入中,村委提留30%,用于寨上修桥补路,维护寨容寨貌以及与旅游有关的开支。其余的70%对村民按劳分配,凭工分计酬。每场旅游接待以家庭为单位,按家庭实际出工人数,记工分一次,多来多得,少来少得,不来不得,每月结账一次,旅游收入和分配情况定期公布接受监督。
“虽然工分制旅游分配模式老套,但它能体现一种公平、公正,村民乐意接受。”吴剑说。“工分制旅游分配只是针对歌舞表演活动,管的是场上“演员”,场下“店员”则自由发挥。”
32岁的苗族妇女陈阿窝在芦笙场上舞翩翩,表演完后,拿起她的银饰、苗绣等旅游商品进行兜售,“工分”收入和卖旅游商品两项加起来,年收入约1万元。
1986年,郎德上寨被国家文物局列为全国第一座露天苗族风情博物馆,2001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中国景观村落”。这里曾是清末苗族起义领袖杨大陆顽强抗清18年的根据地,至今山上还遗留有当年苗民抗清所挖的战壕,以及那场战争遗留下的刀枪、土炮。截至去年,郎德上寨已累计接待游客180万人次,已成为贵州东线苗族文化旅游目的地。
2010年,完成郎德苗寨灯光系统工程,2011年,建成了郎德民俗陈列馆。目前,该村除跳芦笙、踩铜鼓、对飞歌外,还开发出上刀山、下火海、斗牛、斗鸟等丰富多彩的传统的民风民俗活动,现有农家乐10户,年创收入5万元,发展旅游产品主要有银饰、苗绣、雪莲果、猕猴桃、草莓、葡萄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