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旅游托起苗乡的希望
——雷山立足生态资源发展乡村旅游
进入6月,雷山县的3个生态精品旅游景点又开始红火起来。截至7月6日,距奥运火炬传递不到1个月时间,郎德上寨游客已超过1万人,增幅为211%。
雷山山川神奇秀美,文化底蕴深厚,是名副其实的生态旅游资源县。去年,全县旅游总收入1.1亿元,比上一年增长54.6%,旅游总收入相当于全县gdp的23.4%,旅游总人数达到54万人次。
雷山县委书记吴育标说:“雷山发展生态旅游,就是要把生态文明和环境保护意识贯彻到旅游发展的各项工作中去,促进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形成和保持雷山旅游的持久吸引力。”
良好的生态,是雷山县旅游的基础,更是优势与特色所在。近年来,全县生态旅游内涵不断丰富,景区面积不断扩大,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显著改善。到2007年底,全县森林区开展旅游活动的面积已达2万多平方公里。
经过多年努力,雷山打造出西江“千户苗寨”、郎德上寨和雷公山景区等3个生态精品景区景点,形成了中国苗族文化中心、中国艺术之乡、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等生态旅游项目,发展态势良好。雷山还在县城郊区及乡镇周边,开发出许多生态环境优美、田园风光独特的农业生态旅游资源。丹江镇乌东村农民靠办“农家乐”,去年人均收入突破7000元。
生态旅游应注重保护资源和环境,这一理念已为雷山各地所接受,并开始探索“开发与保护并重”的路子。
再造一个绿县。2000年,雷山县着力实施再造一个绿县的战略决策,近年来,全县共退耕还林2.6万亩,植树造林1.6万亩,与2000年相比,全县活立木蓄积增加143.6万立方米,达到415.2万立方米。
从招商到选商。以往有不少大老板带着10多个亿资金前来雷山洽谈创业,对于经济总量小、贫困面大、农民生活水平低的雷山来说,具有巨大诱惑力,但经考察由于项目带有一定的环境污染,雷山“忍痛割爱”,婉言谢绝。雷山把独具优势的青山绿水作为招商引资的“金字招牌”,以水电能源、旅游开发和绿色农副产品加工业为主,先后引进外来资金4.6亿元。在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下,旅游、茶叶、果品向产业化发展。
做强无烟产业。雷山立足资源优势,坚持每年兴办“中国·贵州·雷山苗年节”活动,从2000年提出的“旅游兴县”战略提升到2006年的“旅游强县”战略,由2004年县财政设立的50万元旅游发展基金到2007年的300万元,投入1.5亿元到旅游景点景区基础设施建设和1180万元来做好旅游规划、宣传促销活动。此外,雷山努力挖掘民族文化内涵,目前,有11个项目获得批准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西江被评为全国历史名镇,2007年西江“千户苗寨”、郎德上寨被中国古村落保护与发展专业委员会评为“中国景观村落”、乌东苗寨水系被评为“中国经典村落景观”。
走循环发展之路。雷山县决策层认识到保不住青山绿水,就谈不上可持续发展,因此把大力发展沼气富民工程作为生态立县的基础工作来抓。目前,全县建成沼气池5520口,一口10平方米的沼气池,全年可产气400立方米以上,以一个4口之家计,一年生活用电按200元计算,全县节省用电费近110.4万元,燃料材3.6吨,全县一年节省近318万元。一口10平方米的沼气池正常产气需饲养4头肥猪或两头牛以上,一年一口沼气能增加收入2000元左右,全县增加农民收入1104万元。沼气产出的沼液是养鱼的上佳饲料,也是发展果树的绝好肥料。2007年,雷山用沼液养鱼1.5万亩,农民从中获利510万元,发展优质果品基地1.8万亩,为农民创收4600万元,走出了“猪、牛+沼气+果树、鱼、菜”的良性循环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