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心之旅刚刚开始,病魔就突然而至—她被确诊为白血病。
当她所在学校的同学、老师把筹来的医疗费送到病床前时,当她靠捡废品资助的山区孩子以及孩子的父母老师得知消息后竭尽所能地捐款,试图挽留她的生命时,她作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放弃治疗,将钱捐给那些比自己更需要的孩子们。
钱汇出去,又退回来,随之而来的还有孩子们一颗颗炽热的反哺爱心:我们想读书,但我们不能没有你这样的姐姐。求求你,赶快好起来吧!
—摘自《半月谈·凄美的放弃》
从好心人的请求说起
“我现在大方县,准备马上将捐赠物资送到大石小学,今天就能见到李华芬。”这是一位叫胡强的大学生5月2日给我发来的信息。
此前,这位大学生给我发过一封邮件:“我家住河南省南阳市西峡县,现就读于福建省泉州市泉州信息学院。去年4月5号,我在《读者》上看到一篇名为《凄美的放弃》的文章,被李华芬的故事深深感动,便和几个朋友决定从收集饮料瓶和废报纸做起。第一次卖得33.3元,又从家里搜了35件旧衣服和49本课外读物,一起汇到了贵州省大方县。几个月来,我们努力为李华芬所在的学校募捐了价值数千元的物资,将利用“五一”黄金周运到贵州……
身为记者,我收到与李华芬有关的信件已经很多了。
去年11月底,一位在凯里学院读书的湖南籍大学生刘习聪给我写信说:“沈记者,写写李华芬吧,她的事迹太感人了。”半个多月后,中央电视台“社会纪录”播出关于李华芬的半个小时的专题片,我第一次在屏幕上看到李华芬。之后得知李华芬的事迹已经在央视“实话实说”、“半边天”、“健康之路”、“新闻联播”、“共同关注”、“小崔说事”等栏目中报道。中国教育报、新华社、中国青年报、半月谈等国内权威媒体也参与报道。
今年春节过后不久,一位网名叫“关注华芬”的东北人在qq上告诉我,大学毕业工作后他一直在关注李华芬,现在是“华芬志愿者会”成员。他说:“我们能为李花芬做点什么呢?她太苦了,也太伟大了。”
身患白血病,至今仍没钱治病的李华芬,从去年4月到现在,一直在大方县大水乡大石村华农大石希望小学支教。今年7月,她将结束支教生涯离开贵州。
华农大石希望小学即原大石村小学,徐本禹当年在这所学校支教时,其母校华中农业大学捐资数万元,加上地方匹配资金重新修了校舍。2005年初,我曾前往这所学校采访徐本禹,与徐本禹同吃同住一个星期,知道那里学生有多贫困,也知道在那里生活和工作有多艰辛。
李华芬与华农大石小学
去年12月5日是中国志愿者日。这天,徐本禹正好在贵州,并且在我的住处与另一名志愿者抵足而眠。
徐本禹结束支教生涯后直到出国前的一年多时间里,曾9次来贵州。为节约住宿费多为贵州山区的孩子们办点事,他每次途经贵阳大多选择在我处住宿。12月5日是徐本禹去津巴布韦支教前的最后一次贵州之行。那晚,徐本禹和我聊起了李华芬:“她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由于家里穷,读高中时就选择自考,3年时间里顺利地考完了本科。后来,又进入河南财经学院。”
2004年9月的一天,李华芬无意中从天涯网站上看到《两所乡村小学和一个支教者》的帖子,被徐本禹的事迹深深感动。那时候,徐本禹还没被评为感动中国人物。李华芬开始捡矿泉水瓶子、易拉罐、收集旧报纸,给徐本禹支教的学生筹钱。后来,一个叫白雪娇的贵州女孩也加入到她捡破烂的行动中,并写了一份叫“(他)她的眼神”的倡议书,得到同学和老师们的支持。
就在2004年底,李华芬开始感觉身体不适,常常头晕、心慌、乏力、没有食欲,连爬楼梯也非常困难。次年1月8日,李华芬晕倒了,宿舍的姐妹把她送到医院,抽血化验得出一个可怕的结论—白血病。
李华芬捡破烂“穷帮穷”的义举,使她在得病后引来了众多好心人的关爱。河南财经学院的同学们又一次以“拾破烂”的方式募捐,帮助李华芬。有位同学把李华芬得病的事告知了远在贵州山区的徐本禹。正在北京参加中国互联网协会一个活动的徐本禹借机义卖了自己获得的奖品手机和数码相机各一部,将2.5万元义卖款全部捐给了李华芬。
得知李华芬患病的消息后,华农大石小学衣衫褴褛的孩子们在2005年4月19日这天冒着细雨依次走向募捐箱,投下手中仅有的角角钱……100多米长的募捐队伍绕了一圈后,募捐箱里竟有915.3元人民币。很快,这笔由193名学生、10位老师共同捐赠的现金被寄到河南病床上的李华芬手中。
得知这钱是贫困孩子们的捐款,李华芬坚决拒绝了。她托人把这笔钱寄回大石小学。徐本禹又把钱重新寄给了李华芬,并附上了孩子们写给李华芬的30多封信。“华芬姐,你一定要为我们活下来。”、“华芬姐,你是好人,你会好起来的!”一颗颗充满真切关爱的童心让李华芬泪流。
点点爱心汇集在一起,李华芬收到了3万多元的捐助。她清楚得了这个病意味着什么。她想,不如把这笔钱全部捐给华农大石小学的孩子们。2005年6月底,略有好转的李华芬瞒着医生,带着3万多元钱偷偷踏上了前往贵州的旅程。火车换汽车,汽车换三轮,三轮换徒步,在黔西北的大山里,筋疲力竭的李华芬终于赶到了大石。
在大石村,李华芬待了一个星期。她想放弃治疗把善款全部捐给孩子们的想法遭到徐本禹的坚决反对:“这笔钱固然可以改变一些孩子的命运,但如果你身体康复了,一定能做更多帮助孩子们的事情!”李华芬被他说服了。山里的孩子们采来大捧大捧的野花送给李华芬。捧着满怀的野花,李华芬暗自决定:病好之后一定回大石小学支教!
不久,李华芬生病的事引起媒体关注,中央电视台“小崔说事”首次报道。很快,为李华芬治病的捐款达到7万多元。2005年9月6日,李华芬顺利地在河南省中医院接受了首次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去年2月病情稍微有好转。由于用药太多,她的双目曾有6个月时间处于失明状态。4月,在家休养了两个月的李华芬又一次瞒着老师和同学,登上前往贵州的列车,开始了至今还在继续的支教生活。
与李华芬面对面
2006年12月15日,我第一次见到李华芬。
那天中午2点,李华芬发短信说她在贵阳火车站附近的干妈家,她干妈邀请记者和她们一起吃晚饭。第一次见到的李华芬满脸红润,丝毫看不出是个白血病患者。
她说她刚从大方赶来,16日一早飞成都,机票是她北京的张涵菥姐姐从北京买了给她寄到大石小学来的。她此行是受殷昆父母邀请去四川南充家里休养一段时间。后来得知,张涵菥是一位关心李华芬的爱心人士。殷昆是一个志愿者,因患白血病于2006年9月去世。
李华芬的干妈叫刘力,是贵阳力力音像制品有限公司的总经理。这位慈祥的中年女士同时也是徐本禹在贵阳认的干妈。这两年被徐本禹和李华芬的事迹感动,她捐资近20万元在大方、从江各建了一所“力力希望小学”。她说她最骄傲的事是拥有徐本禹和李华芬这样两个好干儿女。
那晚,为节约采访时间,在我的建议下,刘阿姨的小保姆穆霞陪李华芬一起住到我的宿舍。离开刘阿姨家,李华芬就不断地夸刘阿姨:“什么叫伟大?类似干妈这样许许多多默默做事的人才叫伟大,我们只是被推到前台罢了。”
白血病俗称“血癌”,要医好何其难,而且得花巨资。按医院规定,李华芬每年至少要做两次自体干细胞移植,而且要坚持5年才有可能治好。但每次自体干细胞移植需要近8万元开支,这笔巨资对于家庭贫困的李华芬来说,无异于天文数字。李华芬淡然地说:“人只要趁活着时做些有意义的事,死而无憾!无论我的病将来有没有钱治,我只要活一天,就不会放弃山里的孩子们。”
她告诉我,她来贵州的几个月时间里,不少好心人为孩子们捐款达3万多元。她的包里有一大叠信,一共500多封,全是山里的孩子们写给好心人的。李华芬说她要把这些信通过邮局发到每一个好心人手里。
在山里,李华芬担任了五年级的语文和四五年级的英语,每周20多节课,课余时间家访了50多名学生。
徐本禹早告诉过我,李华芬的家乡浙川县是国家级重点扶持县,她所在的乡是全县最穷的乡。母亲务农,父亲是位老民办,2004年才转正,一家人仅靠父亲微薄的工资维持生活。她在家里是老大,为了她能上大学,20岁的妹妹李冬玲初中毕业就辍学去广东打工。18岁的弟弟李鹏在读高二。
第二天早晨送李华芬去机场时,她说过了春节还会回大石继续支教。
2007年3月5日,李华芬结束了在四川南充和河南老家休养的寒假,回到了贵州。特意从贵阳搬走好心人捐赠给她的学生并暂时寄放在朋友宿舍的100多公斤物资包裹。
一见面,李华芬就说好想她的学生们。第二天一早,她又去了她的干妈家里,她干妈资助了她的100多名学生,给了她8000元现金,由她带回大石给这些学生交学费。
3月5日晚和李华芬一起下车的还有一位叫张锋的年轻人,陕西西安人,大学毕业,在贵州工作。他是在火车上和李华芬认识的,此前就已知道李华芬的事迹。张锋后来一直帮助李华芬把爱心包裹运到大石。他在网上发文写道:“华芬带给大山的,不是轻轻的一抹,而是销魂的一笔……”
4月14日,李华芬去武汉接受华中农业大学组织的教育管理培训途经贵阳,当晚她与同在华农大石小学支教的董桥锋、秦丽两位志愿者又住到记者的宿舍。一进门,李华芬就坐在我的电脑前忙个不停,给很多好心人回复邮件,发照片,一直忙到深夜1点。这一次,她的脸上有病容,有疲惫。她写的一份发言稿里有这样一段话:“大剂量的化疗使我原本虚弱的身体更是不堪一击,家里能卖的东西早已卖完了,亲戚家再也借不到钱了,医院在这个时候给我下了病危通知书,由于没钱输血小板,眼底出血了,眼睛什么也看不到了,妈妈因为我的病几乎走到崩溃的边缘。”作为一个白血病人,李华芬一直在忍受着心理和生理上何等巨大的折磨与煎熬!
感恩的心面对生命
“感恩的心,感谢有你,伴我一生让我有勇气作我自己;感恩的心,感谢命运,花开花落我一样会珍惜……”打开李华芬建在新浪网上的博客,一首“感恩的心”歌曲便在动人的旋律中响起。
李华芬不止一次说过:“是那么多好心人给了我第二次生命,我希望我怀着感恩的心面对生命中的每一天。”
徐本禹在博客中写了华农大石小学学生当初为李华芬捐款时的一些细节:“在捐款的过程中,高丽老师对我说,他们班有一个叫杜敏的同学,家里最穷,却是班里捐款最多的学生,她捐了6元钱。高老师考虑到她家的情况,让她少捐一些,但她一定要把这6元钱全部捐出来。四年级的高英一直排在捐款队伍里面,他的钱在路上丢了,但他说要把他的祝福带给李华芬姐姐……”
打开网址http://www.lihuafen.com/index.php,赫然入目的是一个叫“关注李华芬”的网站。这是清华大学学生郑泽明等发起成立的“华芬志愿者协会”创办的网站。今年初开通以来,仅4个多月,网站已发帖子160多篇。王术坤、高帆、唐远雨,这些志愿者们两年多来,利用网络和各种社会关系,给李华芬募捐了好几万元资金用于她治病,同时也为李华芬的学生们募捐了几万元学费。
李华芬曾给我讲起她的张涵菥姐姐:“她只有27岁,是北京一家公司的职员,四川人,以前是‘殷昆志愿者会’会员。殷昆死后,她就一直是‘华芬志愿者会’的爱心人士。我在大石教书不能上网,我的博客一直是她帮我管理,后来又交给清华大学一位大学生帮我管理。”李华芬说,有一次,她在班上搞了一次作文竞赛,一位学生在作文中提到他多么希望有一把雨伞。这篇作文被张涵菥看到,不久,张涵菥就买了280把雨伞和一些雨衣寄到华农大石小学。
李华芬还讲起其他好心人对他的关心:去年10月,她去北京途经重庆时,身上所有的钱被小偷偷了。她打电话给大方县宣传部部长沈义勇,又打给北京的张涵菥。沈义勇联系了家在重庆并一直在帮助失学孩子的朱蔓女士到火车站派出所接她,张涵菥也叫重庆电视台一个叫郭佩军的记者去帮她。朱蔓掏了几百块钱为她买了衣服和其他用品。她回到大石不久,就收到郭佩军捐赠给大石小学的200多套衣服。
李华芬还讲起殷昆。殷昆是一位27岁的青年,刚刚研究生毕业却得了白血病,后来病逝,留下遗愿把自己的遗体捐献给医学做实验用。李华芬在北京央视做节目时专门去看望了殷昆。在她的心中,殷昆是一个很伟大的人。因为同病相怜的缘故,殷昆死后,他父母一直把李华芬当自己的女儿看。
李华芬付出了爱,又得到了爱的回报。为了这个回报,她用行动兑现了自己的承诺。直到今天,她仍然带病在山区支教。
采访中得知,到目前为止,李华芬仅仅做过一次自体干细胞移植手术,现在北京307医院做免疫治疗。在307医院,免疫治疗需要4.5万元,化疗需要1.5万元,其他包括血费药费住院费等保守估计要1.5万元,预计一次治疗共需费用7.5万元。而这样的免疫治疗李华芬还需要4到5次,保守估算治疗费用在30万到37.5万。这个数字,对于一个农家孩子来说无异于天文数字。
就像一枝红杜鹃,李华芬在大方的深山里,凄美地绽放着!我们不知道,一颗花季少女的爱心,还可以跳动多久?!
采访后记:就在这篇文章即将提交版面的5月29日,李华芬又一次从山里来了贵阳。按医院规定,她应该在5月初再次接受免疫治疗,但因为课没讲完,一直抽不开身。最近她经常晕倒,所以专门来贵阳做骨髓细胞检查。不久前,“华芬志愿者会”成员联系了一家医院,答应免一部分费用,但治疗最少需要3万元,目前好心人捐助了1万多元,她的家里又凑了一部分,仍有1万元的缺口。病成这样,李华芬还是准备留在大石带动村民种天麻。
当天晚上,李华芬在本报记者的住处打开电脑上网时,“华芬志愿者会”qq群里早已有20多位志愿者成员上线等待她把骨髓细胞检查报告上传给他们。检查报告显示,李华芬的病还没复发,李华芬决定回山里再工作一段时间。网友们却在为她即将前往北京治病争着买飞机票,最后张涵菥取得了“胜利”。5月30日一大早,李华芬就离开了贵阳,她说,孩子们的课不能耽误……
6月5日,记者意外地从大方县沈义勇的电话中获悉,一部以徐本禹和李华芬的故事为原型的电影《杜鹃花开》将于6月13日在大方县开拍。这是国家关工委与12部委联合发起的“中国校园健康行动”十部电影开拍的第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