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新域名
www.66gz.cn

您现在的位置: 贵州旅游在线 >> 旅游时讯 >> 正文

你看你看水鼓舞

  4月29日,剑河县二小操场人山人海,歌欢舞畅。来自全县61支业余和专业舞蹈队正在参加“黄果树”杯多彩贵州舞蹈大赛剑河赛区的海选。由40多名男女队员组成的革东镇大稿午队表演的水鼓舞,以独特、激越、豪放的表现名列原生态舞蹈榜首。

  水鼓舞是大稿午社区所独有的节日文化活动。苗语称“zuk niel eb”。zuk niel意为踩鼓。eb有水流、雨水等意。据考证,水鼓舞之辞源应有两层含义:一是因在水中踩鼓而得名;二是因祈求上天降雨以保丰收而得名。年近九旬的老人吴玖王说:“你们可别小看水鼓舞,它是有点来历的。”

  据说某年久旱不雨,寨里的老祖公告翌仲在今天起鼓的地方挖井,不慎被倒塌的泥土掩埋,他托梦给子女说:“这个地方很好,就让我在此长眠吧!”子女们便带上香纸前去“坟”上祭奠,随后上苍普降甘露,后来逐渐演变成为习俗。

  村中的乡土知识份子吴今玖还讲述了另一个故事:有一年大旱,河水断流,只有寨脚今天起鼓的地方有一小潭不干,孩子们便到那里拊水嬉戏,但见潭中两龙相斗,顿降大雨,然后才解燃眉之急,此后便成风俗。

  据口碑资料并结合历史文献考证,水鼓舞至少已有不下五六百年的历史。

  过去,水鼓舞一般只能在过水鼓舞节时才能跳。节日分为三个阶段,现在简化为两部分。每年阴历六月第一个卯日之后的第一个丑日举行“起鼓”仪式。即如开幕式,这是水鼓舞的核心。

  “起鼓”仪式庄重而神圣。首先是一老人右手拿刀,左手提鸭,一边吟颂祭词,一边杀死鸭子,并把鸭血洒向四周,以祭先人,同时众人焚香烧纸,顿时整个田野人声鼎沸,烟雾缭绕。然后两名男人抬着木鼓置于小河中央,或找几砣石头架在水中,大家就在河中一边依着鼓点踩鼓,一边拊水掷泥嬉戏。“起鼓”仪式过去只有男子参加,现在妇女也参加拊水打泥巴仗或在河岸上唱歌助兴。

  敬过祖先,便喝酒吃肉为乐。酒过三巡又到河中踩上几圈,又不时从附近田中抓来稀泥打起泥仗。喝酒吃肉--踩鼓--打泥仗交叉往复,直到酒酣人累,日渐西下,方才收场。

  据老人们介绍,过去水鼓舞的步法有niel ghad langl(方步舞)、niel ghad laib(碎步舞)、niel xix gob(啄木舞)、niel jenl jax(种茄舞)等10多种。据年逾七旬的村民吴银旦告诉记者,这些舞步大都源于当地苗族群众的生产生活,例如啄木舞就是源于苗族先祖姜央在种田时,听到山间啄木鸟啄木时发出的“咚……咚……”声音,然后仿其声而出鼓点。他还说:“现在有的已经失传,好在年轻人们也有创新。”

  活动的第二阶段在第二个丑日举行。大约日过三竿,全村男女老少和邻近各村专程来“看热闹”的亲友云集寨边坝子,此日最为热闹。相邻的台江、镇远、施秉、剑河等地数十个村寨的上万人都要穿上盛装前来踩鼓。木鼓放在踩鼓坪中央,由鼓手敲击,人们围而舞之。内圈多为姑娘和新媳妇;其次为穿着长衫、戴着墨镜的中老年人;外圈则为身着家机布衣的青年后生,还有那些年仅几岁的小孩也争先恐后。虽然是同一个鼓点,但妇女、青年和中老年人的舞姿却大不一样,各显千秋。

  妇女少则三五圈,多则七八圈,人人均为盛装,光彩照人;动作轻盈,跨度较小,速度缓慢,在她们的一步一趋之中,身上银饰互相碰撞,丁丁作响,是整个踩鼓场的亮点。中老年人步法稍快,转身较多。最粗犷、激越的是青年们,他们或高高抬腿,或迅速转身,或大步向前,或两手剧烈摆动,还不时伴以高亢的“喔……喔……”声。场边或赞美善舞者或讽刺蹩脚者或邀请观望者参与的歌声此起彼伏,不绝于耳。

  据大稿午籍民族学专家吴涤平研究员介绍,大稿午水鼓舞具有全国唯一性、文化多样性、活动连续性、群众参与性等特点,它反映了当地苗族社区农耕、原始宗教、服饰和历法等方面丰富的文化内涵,展示了当地人民开朗向上、幽默风趣的精神风貌,对促进社区团结,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链接

  5月10日,记者在采访中看到,由于剑河县城已整体搬迁到该村一带,水鼓舞的文化和自然生态已受到严重影响。尤其是村前的小河两岸改成水泥护堤,河道十分狭窄,已无水踩鼓和打泥巴仗的条件,水鼓舞已面临着“无水、无地、无泥”的危险。村民对此十分焦虑。吴银旦忧心忡忡地说:“要是没有了这些条件,我们祖祖辈辈传下来的水鼓舞就可能很快失传,那真是上对不起祖先,下对不起子孙啊!”

  记者在该县提交的一份水鼓舞节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表中看到,有“建立以大稿午为中心,辐射到周边的村寨的革东稿午水鼓舞节活动区;对苗族原生态文化实行重点保护”等计划。曾多次考察过大稿午水鼓舞的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副秘书长余学军说:“剑河县城迁来后,作为以旅游为重要定位的新城,对水鼓舞的保护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希望县里按照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有关政策,加强这一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使其能够在促进当地农民增收,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旅游新闻报料QQ群:131380194
 
 
 
 
 
作者: 吴一文 文章来源: 金黔在线-贵州日报 点击数: 发布时间: 2007-05-18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相关内容
贵州旅游在线
关于本站网站地图广告服务隐私保护招贤纳士合作伙伴网站团队帐号信息

本站为中国景观村落和经典村落景观评选申报贵州工作站
贵州旅游在线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 法律顾问:腾辉律师事务所 
  旅游业务:贵州黔中行旅行社 旅行社许可证号:L-GZ00397 icp 网站备案编号:黔ICP备10200780号-1 gabeian 贵公网安备 52010302000380号
电话:18985589677 地址:贵阳市南明区晒田坝路鸿源居6栋17号 邮政编码:550001
支持单位:贵州省民主建国会 贵州省艺术摄影学会 贵州省写作学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黔B2-20030008  黔新出网版准字006号  贵州省通信行业协会理事单位
广告代理:贵阳金钥匙广告有限责任公司   手机:18985589677 
贵州旅游在线欢迎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