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新域名
www.66gz.cn

您现在的位置: 贵州旅游在线 >> 旅游时讯 >> 正文

一个农民和十二部苗族古歌

  在黔东南州台江县,有一位64岁的苗族农民老歌师——王安江。他以“行乞”的方式辗转流浪四方,足迹踏遍黔、滇、桂、湘四省区,收集整理了12部近30万行苗汉文的苗族古歌资料。使得正在面临断层、消失危险的苗族古歌得以书面的形式完整、系统、集中地记录下来。

  不会唱歌被耻笑

  有人说他是“怪才”,有人说他是“疯子”,也有人说他是“不务正业”。在一般人眼中,作为一个地道的农民,他应该是耕田种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可是,他却被属于他那个民族的丰富而灿烂的“心史”——苗族古歌“迷”住了。

  他叫王安江,1940年10月出生在台江县台盘乡棉花坪村。1953年,仅读了两年小学的他就辍学了。辍学后,他凭着自己的毅力和聪慧自学。1955年,他当上了民办教师。1962年,他因为老母重病在床等原因,回家担起了一家七八口人的生活重担。生活的压力,劳作的艰辛从没使他放弃过学习文化。起早摸黑上山下地劳动之后,夜晚他又点着松油柴借着微弱的灯光读书。

  他完全可以这样亦耕亦读地过日子,但1968年的一次尴尬际遇改变了他的一生。那年,村里有一个苗族小伙子从外村娶来了媳妇,按当地风俗,13天后,王安江与村里人将这个新媳妇陪送回女方家。吃晚饭时,女方家摆上长条桌,把鸡头、鸭头对着男方家的人,要他们唱歌开场,但男方陪同人中却没有人会唱,只好按风俗和礼节出钱“请”女方家人代唱。晚上,男女方对歌,主问客答或男唱女和,不能应对者就被“罚酒”。几个回合下来,王安江等就被罚了一碗又一碗酒,很快被女方人灌醉了。在那种场合,输家总会被人耻笑,那种“耻辱”让王安江刻骨铭心,他从此暗下决心,一定要学歌,成为一名出色的歌师。

  四处学歌成歌师

  他开始在本村和周边四乡八寨拜歌师学歌。他一边学,一边唱,一边写,几年的积淀,他终于成了远近闻名的歌师。

  在学苗歌过程中,他发现苗族古歌博大而精深,但却没有人系统、全面地以书面形式整理出来。那些宝贵的古歌靠的是一代又一代人口头传承下来,受时代的影响和外来文化的冲击,学习苗族古歌的人越来越少,一个个老歌师相继去世,他们的古歌也伴随歌师的去世而失传……他开始产生了将苗族古歌记录、收集、整理成文字流传下去的念头。

  有一年,他打听到凯里市凯棠乡大坪村有位叫“故沙”的老人精通古歌,便按当地学歌风俗,选定良辰吉日,带上一只鸡、一束摘糯、几条鱼和一元二角钱前去求教。不巧老人不在家。王安江第三次来到故沙家时终于见到了老人,老人对这位“歌痴”早有耳闻,便说:“你不是来学歌,而是来赛歌的。你有本事跟我从天黑唱到天亮,就佩服你了。”说完便端出米酒摆在两人面前。王安江只得开口了。

  就这样你来我往,一唱一答,直到天明仍分不出高下。老人说:“年轻人,你这样的徒弟我想收也不敢收呀!”从此两人成了忘年交。老歌师传给他许多难得的苗族古歌。

  1984年的一天,84岁高龄的老歌师故沙让人把王安江叫到病榻前。老歌师拉着王安江的手说:“我怕是不行了,方圆这几十里,只有你能继承我的这些东西。老话讲:‘前人不摆古,后人忘了谱’。你一定要把我们苗家的古歌传下去啊!”

  老歌师在弥留之际,向王安江传授了几首他一直藏在心底的古歌。之后,备受当地苗家人尊重崇敬的一代老歌师故沙方才放心地溘然长逝。

  收集古歌的流浪者

  没有人协助,没有设备,没有经费,什么都没有,仅凭一腔热情和责任感,农民王安江开始收集和整理古歌。他不为名利,最大愿望就是让这一文化瑰宝传承下去……

  上世纪70年代,农村是靠抢工分吃饭的。王安江把一家七八口人的生活重担交给妻子和大女儿。他除了每天砍柴外,余下的时间都投到收集整理古歌中。劳作之余,他走村串寨,哪里有老歌师,他就去拜师,去学歌,口不停唱,手不停记。夜晚回到家,他又挑灯整理。由于王安江潜心于收集整理古歌,他家里参加抢工分的人少,所分得的粮食就不多,年终分红经常没有他家的份,有些年头还要倒补钱给生产队,他家里经常吃上顿没下顿。村里的“好心人”劝他:“这玩意儿(指收集整理古歌)是吃皇粮的人(指干部)拿工资做的事,你是个农民,何必白费功夫,让自己也让家里婆娘崽女为你饿肚皮呢?”

  台江县境内的苗族古歌几乎被他全部收集完了,但他仍然没有满足。他深知收集的这些仅是古歌中很少的一部分。二十世纪90年代初,他开始了走出台江县去收集古歌的漫漫“征程”。

  “党告坳”是传说中苗族迁入黔东南时各支系议榔分居的地方。

  为了寻找这一“圣地”,王安江来到了榕江县,一路探寻到雷山县,又从雷山县辗转到剑河县。一路上,他独步跋山涉水,睡牛棚,栖身稻草堆,一二天吃不到饭是常有的事。最后,他终于在四县交界的剑河县九仰乡巫两寨附近找到古歌中的“党告坳”。

  十多年来,王安江还奔走在广西、湖南、云南等省区,行程达数千公里。除了露宿、饿肚,最让他难忘的是爬车。有时他“混”上了火车,没有票,也没钱买,被查出来,列车长和乘务员得知他是一位农民民间文艺家,为收集整理古歌而不得不“行乞”时,都深为感动,破例让他免费乘车。去年他去云南昆明,就是爬一辆运货的汽车去的。60多岁的年纪了,趴在车尾,一路颠簸。有许多好心人也曾向他伸出了援手,给他饭吃,给他路费,使他在漫漫“苦旅”中,领略了人间真情。

  1992年7月,他妻子因患病无钱治疗而撒手离世。妻子走后不到两个月,大儿子因考上高中无钱上学,服毒药自尽。

  面对接二连三的打击,王安江以顽强的毅力支撑起自己的精神和家庭。他白天干农活,晚上整理古歌,还常常把村里的妇女和小伙子召集在一起,向他们传授古歌,让他们到附近村寨和县、乡演出。

  功夫不负有心人。今年,王安江半生的心血终于凝结出了12部苗族古歌。《开天辟地》、《耕地育枫》、《跋山涉水》、《运金运银》、《歌唱四季》、《造屋歌》、《嫁女歌》、《哐婴歌》、《打菜歌》、《造酒歌》、《造纸歌》、《丧事歌》。

  洋洋洒洒几十万行的古歌整理出来了,但王安江又遇上了一个大难题,没有这些古歌出版的费用,家徒四壁的他到哪里去筹集这笔“天文数字”般的资金呢?今年64岁的王安江老人又开始了他人生的第二次“苦旅”。

  近日,笔者在黔东南州府所在地凯里市街头碰见了这位倔强的老人。

  岁月的沧桑,人生的艰辛,已经深深地烙在了老人的身上。稀疏的头发已经全白了,满腮的白胡子使他显得更加苍老。一双旧鞋已开了口,一身国家救济的衣服已经变得皱巴巴的。从他古铜色脸上的那双矍铄有神的眼睛,还能读到他的执着。

  为了古歌能出版成书,传承下去,王安江背着三十多斤重的两大包书稿,到凯里、到贵阳,到各单位、各部门去“求助”。老人说,为了这套苗族古歌能够面世,他愿意到北京、到更远的地方去“求助”。

  (姜秀波)

(新华网贵州频道)


旅游新闻报料QQ群:131380194
 
 
 
 
 
作者: 游虫 文章来源: 贵州旅游在线 点击数: 发布时间: 2004-04-22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相关内容
贵州旅游在线
关于本站网站地图广告服务隐私保护招贤纳士合作伙伴网站团队帐号信息

本站为中国景观村落和经典村落景观评选申报贵州工作站
贵州旅游在线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 法律顾问:腾辉律师事务所 
  旅游业务:贵州黔中行旅行社 旅行社许可证号:L-GZ00397 icp 网站备案编号:黔ICP备10200780号-1 gabeian 贵公网安备 52010302000380号
电话:18985589677 地址:贵阳市南明区晒田坝路鸿源居6栋17号 邮政编码:550001
支持单位:贵州省民主建国会 贵州省艺术摄影学会 贵州省写作学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黔B2-20030008  黔新出网版准字006号  贵州省通信行业协会理事单位
广告代理:贵阳金钥匙广告有限责任公司   手机:18985589677 
贵州旅游在线欢迎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