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6月28日晚,黄果树杯“多彩贵州”舞蹈大赛民族民间舞的三场复赛结束。62个节目舞动精彩,冲击“舞状元”。最终,20个节目冲出重围,进入决赛。
62个复赛节目,62次心跳,62个惊喜。谁说贵州没有好舞蹈?贵州是歌的海洋,贵州是舞的世界,这62个参赛节目用精巧的构思,用经典的音乐,丰富的内涵,多彩的语汇,优美的舞姿,为贵州的多彩做了最有力的诠释。
“太精彩,我在贵州生活了60年,第一次看到这么精彩的赛事和表演。”28日晚最后一场民族民间舞蹈复赛现场,一位老人坐在观众席上,向记者发出这样的感慨。
老人的感慨,竟与台下评委们的评价异口同声。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舞蹈家协会顾问、当代著名舞蹈艺术家崔善玉说:“这3场复赛,让我们看到了贵州精神。我从事舞蹈几十年,十万舞者舞场竞技,这还是第一次碰到。贵州把男女老少都动员起来,参与到赛事中,这太不容易了。”
中国舞蹈家协会副主席、北京舞蹈家协会副主席、原中央民族歌舞团团长、国家一级编导李毓珊也赞誉:“十万舞者在中国舞蹈历史上创造了一个‘中国吉尼斯之最’。从前年的歌唱大赛,去年的旅游形象大使选拔赛,到今年的舞蹈大赛,贵州把歌舞弄得风生水起,这是振兴贵州、展示贵州,让贵州走出去的一种有效措施。我们一定要把贵州的经验带回去,宣传到全国。”
贵州和云南不仅是邻居,也同样拥有丰富的民族文化。云南已经把《丽水金沙》、《云南映象》等优秀作品逐渐推向了国内,甚至国际舞台,云南挖掘、开发民族文化的经验对贵州民族文化的保护和开发都有一定的启示作用。中国舞蹈家协会理事、中国少数民族舞蹈学会理事、云南省舞蹈家协会副主席马文静说:“过去,云南、贵州两省都很落后,云南前几年做了很多文化的工作,带动了旅游发展。现在,看到贵州有如此大的文化动作,非常高兴。”
所有参赛的节目,都是经过层层海选涌现出来的高水平节目。
62个参赛节目,将6月定格为精彩。美丽的苗家姑娘舞动的《银项圈》,给人以美丽的遐想,表演者是贵阳市幼儿师范学校的学生,为了“甩”出苗家的风情,她们的手都甩成了青紫色;《山那边》主要表现了苗族青年渴望走出家乡看到更广阔的新世界的迫切心情与离开家乡的恋恋不舍之间的矛盾心理,富于变幻、节奏感强烈的脚步声,仿佛是一个民族气势磅礴的历史足音;舞蹈《春暖花开》展现出锦鸡在山间嬉戏的欢快场面,反映苗族人民对美好事物的喜爱,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憧憬;《采情》是电力系统文艺会演中挑选出来的节目,表现的是电力行业送电到苗乡侗寨的感人故事;苗族舞蹈《戎鼓朵春》长角苗的头饰,体现了贵州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将苗族人民的聪慧,饱满地呈现给世人……
既是3场精彩的晚会,也是各路人马“华山论剑”。刚在央视电视舞蹈大赛获奖的《春暖花开》;在去年贵州省舞蹈新作品展演中荣获冠军的《银项圈》;黔东南选送的《敲醒苗山》没能参加28日上午的彩排,原因是该节目受文化部委派,正在北京演出,晚上才从北京坐飞机赶回比赛现场……一个个优秀节目在舞台上角逐时,观众仿佛看到了无形的刀光剑影。
高手云集,提升了本次大赛的激烈程度,而普通人的参与也体现出本次大赛的人气。6月26日晚第二场复赛中,电视主持人专门向观众介绍了一群特殊观众:他们是来自六盘水市六枝特区平寨镇的12位民间老艺人,自费来到比赛现场为22号参赛作品《欢乐农家》加油。
舞蹈《欢乐农家》生动演绎了我省正在开展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四在农家”。姑娘们舞着欢乐的花灯,描绘着新农村、新面貌,诉说着农民的喜悦。前来观看比赛的老艺人们就是《欢乐农家》的创作者,他们年龄最大的年逾古稀,最小的也过花甲。72岁的黄明礼老人告诉记者,“这个节目采用六枝的传统花灯作为基调,由我们自己作词作曲。得不得奖并不重要,能够登上大雅之堂,就是宣传了六枝,我们已经非常满足了。”在2个多小时的比赛中,黄明礼老人始终用自己带来的小型摄像机,记录舞台。
册亨女孩子罗成芳是记者们关注的热点。去年,她曾参加“多彩贵州”旅游形象大使选拔赛,一举夺得“贵州布依姑娘”称号。今年舞蹈大赛开始后,她便辞去了江苏某歌舞团的工作,回到了贵州,自编节目参赛。在26日晚的第二场复赛中,她与另一个男生表演的双人舞《游方花带情》夺得了96.436的高分。
3场复赛,专家们本着三个方面来打分:第一,是否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包括民族的文化底蕴等;第二,是否有强烈的时代气息,我们的民族民间舞蹈需要进行创新;第三,是否有鲜明的地域特色。
尘埃落定,省直机关选送的《腊汉头》、《戎鼓朵春》、贵阳市选送的《银项圈》、《山那边》,遵义市选送的《苗铃声声》,铜仁选送的《永远的船号》、《思南姑娘大脚板》等20个节目顺利拿到了决赛的“入场券”。
评委们纷纷表示,从这3场复赛的参赛节目来看,有好几个节目具有冲击“荷花奖”的实力。崔善玉和李毓珊曾担任上一届舞蹈“荷花杯”大赛评委,他们对贵州当时的舞蹈水平深有感触。作为东道主,评委们都有心“照顾”一下贵州,可是,贵州实在没有拿得出让他们满意的作品来,只能与“荷花奖”擦肩而过。这次大赛,却让评委们改变了对贵州舞蹈的印象。
李毓珊评委脱口说出几个比较有潜力的作品:“比如《思南姑娘大脚板》很有情趣,也有浓郁民族风格和强烈的时代气息,还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比如《山那边》,这个节目就好在深厚的文化底蕴。”
高水平节目轮番上阵,评委们看到了贵州舞蹈的“春天”,也让很多贵州本土的编导认识到自己与专家们的差距。“请进来”为贵州舞蹈艺术质量的提升增加了动力。陈寿文是舞蹈《新路》的编导,该舞反映的是铜仁地区松桃自治县姑娘出嫁的情景,不搭头帕,不坐花轿,无拘无束的场面,带有浓烈的生活气息。作为一位来自基层的编导,他说:“观摩了几场比赛,发现这次比赛的水平非常高,看到了很多精彩的舞蹈编排,我是抱着学习的态度来的。”
据了解,比赛中引起强烈反响的《花溪河畔》、《春暖花开》等节目都能看到北京等地专家的身影。这些优秀作品让本土编导在大开眼界之余,开始思考“差距”。黔南州的舞蹈编导杨燕琴则坦言:“无论是编导手法,还是表现形式,外地高水平专家在艺术表达上都让我们学到很多东西。”杨燕琴是演员出身,没有经过专业的舞蹈编导的学习,全靠多年的舞台积累,她编导的反映瑶族同胞“凿壁谈婚”的舞蹈,民族风情浓郁,对这一独特的民俗做了很好的舞台诠释。不过,她并不满足这一点:“一个舞蹈需要一个亮点,我们就是老抓不住亮点。但是看专家们的作品都有精彩的亮点,这就是功力,我们的眼界算是开了……”
贵州民族舞蹈资源丰富,但却不能在更广阔的舞台上展示风采,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舞蹈编排的质量需要提升。只有与先进的舞蹈发展理念接轨,才能让贵州民族舞蹈获得更大发展空间。贵阳歌舞剧院的资深编导赵鹏认为,“这次有这么多全国一流的专家出现在贵州赛场上,在编导技法、审美理念等方面对我们有很大帮助。但本土舞蹈编导毕竟生活在这片土地上,对民族文化的认知和情感,是外来专家不能代替的。这次比赛中的《山那边》等优秀节目,就出自我们本土编导之手。所以,我们既要向外学习,也要把根留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