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开平,28岁。在外“飘荡”四年,凭一身精湛的民族“舞艺”,这几年跑了好多城市。“非常受欢迎,人家就是觉得我们的舞蹈土得有味道。”
回乡办理“演出证”,正好遇上“多彩贵州”舞蹈大赛的县级比赛。虽然跟随村里的队伍参加比赛没能获奖,但是村民们对他的舞蹈还是非常肯定:“村里跳得最好的就是他了,但这次时间太仓促了。要是他早赶回来几天,帮我们编排一下,我们的节目肯定能得到好名次。”
邓开平生长在贵阳乌当区的歌舞之乡——小尧苗寨,不但从小就学习当地的苗族舞蹈——花鼓舞,也学习芦笙、花棍等传统文艺。早在1993年,他就跟随村里的长辈一起出门参加舞蹈调演、比赛等,在当地逐渐打出了一点小名气,这也为他现在的“舞蹈打工”奠定了基础。
2003年,他只身一人闯深圳。“要去一个个酒吧,一个个商业推广的地方,寻找演出机会。”让人意外的是,节目的受欢迎程度,超过了他的想像。当地演出市场的业内人士眼睛一亮,说:“这样原生态的舞蹈在城市里找不到,这根本就是一个市场空白。”名气大了,身价涨了,现在一场演出几百元,请他演出还必须预约。而且,小地方不去,只去大型的演艺厅做演出。邓开平底气十足地说:“现在的演出都排着队,只是看我签不签约。长沙的演出已经谈好了,就等‘演出证’,我这次回来就是办理这个证件。”
从小就和民族舞蹈结缘,邓开平非常清楚贵州的民族歌舞资源:“我们的原生态舞蹈在大城市非常受欢迎,而且是城市越大越受欢迎。可惜的是,我们现在走出去演出的人不多,市场上有些供不应求。我这次还想找个搭档一起出去演出。靠着舞蹈闯世界,开辟出自己的一片事业天空,专家们把这样的现象称为“舞蹈打工”。
有人走出门去闯,也有人走进来欣赏。在雷山县新桥村,身着民族服饰的苗家人又一次为游客跳起了铜鼓舞、锦鸡舞……纯朴的舞蹈讲述了苗家人的生活、民俗,单调而原始的鼓点仿佛把观众们带到了时光隧道……听苗家人讲述一个个久远的故事,与苗家人一起畅快共舞,游客们在村寨里寻找到返璞归真的情感需求。
节目演出结束后,组织者立刻给当地人数钞票。一场演出几百元,由参加演出的乡亲们分享。当地的乡亲告诉记者:”一般有游客来,都会要我们组织一场民族歌舞的演出。大家都是一喊就到,反正我们也喜欢跳舞,跳给游客看了,还能赚点钱。“
原生态舞蹈正在慢慢衍生出经济收入,传统文化的价值正一点一点地重新确立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