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贵州频道12月31日电 临近年关,隆里古城一改往日的静谧,一派忙碌景象。锦屏县投入400万国债资金的维修改造工程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中。目前已完成了东
、南门主体工程、生态博物馆建筑主体工程。第一期维修、重建工程预计明年4月结束,隆里古城将以崭新的面貌向游人开放。
文化积淀于历史,这句话用在锦屏县隆里古城身上恰如其分。当历史的进程一点点碾碎了古老文明的容颜,隆里古城却因其保存完整的明清历史风貌震惊了世人。1999年,它被省政府列为全省重点建设的12个古城镇之一,同时又是我省与挪威合建的4个生态博物馆之一,古城内至今仍保存有完整的明清时期典型民居30多栋、祠堂5座,以及部分古城墙、古街、古井、护城河和东、南、西、北门四座鼓楼,是目前贵州省遗留不多,保存较完整的古代城镇。600年前,它像其他中原小镇一样默默无名;600年后,它历经风雨的斑驳身影开始焕发出夺目的光彩。
重新修复的清阳门是进入隆里古城的正门,面东而立,因为传说隆里古城龙脉的龙头向东,其余西、南、北三个城门均设立两道城门,其中一道门都朝东,称之“勒马回头”。走在600年前铺就的鹅卵石古街上,三街六巷的古城门、老房子、青石井、飞龙檐……在新居与旧屋之间历史的痕迹依稀可辨,仿佛自己已置身明清时代,时空的交错感让人迷失在这古城堡的安宁与怀旧中。
据《龙标志略》记载: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明太祖第六子楚王桢带兵驱走当地“土著”(本地少数民族),实行军屯,置“龙(隆)里千户所”,十八年建所,十九年封城,留兵丁3000人驻所。清顺治十五年(1659年),龙里千户所更名隆里所城。由于它是一个屯军之地,加上解放前民族纷争不断,城门、城墙、街巷和民居的设计均周密地考虑了军事需要。两道呈直角的城门设计既是求祥又有“明通暗塞,暗通明阻”、迷惑敌人之妙;原来的城墙高约2米,城墙顶宽1.8米,上面可供士兵骑马巡行;丁字形的街巷设计,既寓意“人丁兴旺”,又让人不走到尽头,是绝想象不出会有另一条巷道横在那里,整个城就是一个迷魂疑阵,时时让人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叹。
这些绝妙的设计,如今只有街巷路面保持了原有的形状,城门则由于战乱等原因破损不堪。上世纪90年代中期,由于人们缺乏历史文物保护意识,将数百米城墙拆毁改建农贸市场和扩建民居,只在北门旁保存下长约20米的一段残垣,没有城墙的隆里何以称城?护城河也被填平新建民居,城内一些古宅被现代住房取代,供居民逃出城外的长达百米的地道也淤积了厚厚的泥渣。所幸今天的隆里居民已经意识到保护的重要性,在恢复隆里古城旧貌的规划中,将有196户居民迁出隆里,这些居民对此都给予极大的支持和配合。记者在隆里看到拆除农贸市场重修城墙的工作正在进行,沿那段残垣向东延伸的地上已画上了石灰线条。
隆里的建筑静态怡然,舞花脸龙则使整座城活起来。每年正月十四,听到鸣锣,数条花脸龙就出发了,花脸必须按传统汉戏中生、旦、净、末、丑扮相出场,旦角持龙头,丑角持龙尾,扮成小丑的蓝季子更是要悉心打扮:头戴翘尾草箍,面涂墨黑,高挽裤脚,腰系破竹篓,手持龙尾和长秆糯草,“招摇”过市。蓝季子据说是宋太祖赵匡胤旧日落难兄弟,赵当了皇帝忘了旧情,于是蓝季子金銮殿上借酒装疯戏皇嫂,后来成为汉剧中的一出“蓝季子会大哥”。花脸龙由“赤、白、黑、黄”各2条龙组成,城中每个门负责2条。这一仪式随着近年隆里成为旅游新贵,已不仅在正月十四那天举行,在贵宾到来或应游客相邀时,隆里人也会兴致盎然地舞上一段。
在为修复城墙牵线画粉的工作区外,围上了很多隆里人,眼睛里闪烁着难以言明的光芒。看到东、南门又恢复到存在于几辈人心中的风貌,带着对经历了隆里残剑飞刀的先辈的怀念,隆里人期待着焕然一新的家乡除却沧桑现光彩。
作者:杨春凌 罗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