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区门票竞相上涨,成为网友眼中“看不起”的风景。景区门票为何一涨再涨?涨价到底能否带动景区运营水平的提升?新华网记者22日专访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东方公共管理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刘锋。刘锋认为,景区应摆脱“门票经济”惯性思维,以产业经济的思路来推进景区发展和提升,形成健康、持续的盈利模式。
新华网记者:据媒体报道,一些景区陈述“涨价”理由时表示其目的是“为了改善景区经营状况”。请问这种方式现在看起来效果怎样?
刘锋:景区为什么要涨价,主要有三方面原因:一是国内景区大多是事业单位实业化经营,大多是自负盈亏,有些甚至还需要补贴给地方政府;二是景区经营水平不高,景区过度依赖门票经济,盈利途径不多,容易选择“简单粗暴有效”的涨价途径来提高经济收益;三是市场放量刺激景区涨价。当前经济社会持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释放大量旅游需求,国内优质景区总体处于供不应求阶段。从以上原因看,短时间内由于旅游需求客观存在,供给相对不足,门票上涨情况可能会不时发生,这种做法短期内对于缓解景区资金不足有一定帮助。
但从长期看,这种做法是不好的。其一,这会抑制游客的消费积极性。过高的景区门票价格超出了多数民众的承受能力,会影响旅游市场良性发展;其二,会使景区逐步脱离自身稳定及良性发展的轨道,陷入门票经济模式,不利于旅游产业经济的形成,实际上是因小失大,得不偿失。
新华网记者:有网友称我国景区门票价格水平已成为“世界最贵”。请问国外景区门票价格是如何管理的?有没有可借鉴的地方?
刘锋:旅游景区的管理体制及门票价格机制在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社会和文化背景,但作为一个行业,它们又有许多共通之处,国外景区门票价格管理之道对我国的旅游景区门票价格的制定和管理是有借鉴意义的。同时,由于国际经验与我国现状存在一定偏差,我们也不可能完全照搬国外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