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贵州频道10月8日专电(记者周芙蓉)北京的王女士早就对贵州古朴的民族风情倾慕已久,这个黄金周她终于抽出时间,来贵州了却愿望。一周的时间,她先后到了黔东南、黔南的一些民族景区景点尽情领略了当地的民族文化。然而,她有些失望。她对记者说:“虽然在这里她看到了大城市里所没有的风情,但当地的商业味还是重了些,原汁原味的民族风情并没有真正展现出来。”
贵州民族学院民族文化学院副院长李锦平认为,原生态文化是一个民族千百年间不断传承下来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它生于民间,长于民间,是最能体现本民族特色的文化体系。当民族原生态文化进入旅游者的视野时,它能使旅游者感受体验到最为原汁原味的那一部分,使旅游者欣赏到一个民族文化的精华。
然而,从一些景点的实践来看,民族文化一旦进入旅游之后,便与市场紧密联系起来。商业运作往往使民族文化变质变味,危及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发展。
贵州省文史馆副馆长史继忠说,“开发”必须以“保护”为前提,而“保护”又会反过来促进“开发”。例如,西藏,如果没有那令人着迷的藏文化,没有那被列入世界人文遗产的布达拉宫,没有那全民信仰的藏传佛教,没有那别具一格的藏族风情,恐怕很少有人会去到遥远、高峻、寒冷的青藏高原。而由于旅游业的兴盛,藏药也行销起来。藏药的行销,又促进了对它的研究和开发,无形之中就使这种文化得到发展,并在发展中保存下来,流传下去。
史继忠认为,民族文化保护与开发,既要考虑民族文化的发展,又要有利于旅游的开发和民族经济的发展。如果不在“开发”中去发展,文化的价值体现不出来,在商品化时代,文化就会受到很大冲击而趋于没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