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金黔在线讯 秋天的百里杜鹃风景名胜区,凉风习习中涌动着开发热浪:在破土动工的百里杜鹃花海文化城,10余台挖土机挥动着有力的臂膀劳作,数十辆运土车来往穿梭;在杭瑞高速遵义至毕节段的百里杜鹃匝道口,筑路大军正在为立交桥的建设挖山架桥;在百里杜鹃中心花区普底至黔西县野坝、大方县黄泥塘两条连接贵毕公路的主干道上,公路建设的提级改造如火如荼。尽管交通建设给花区干部群众的出行带来困难,大家都对管理区的一系列“大动作”充满理解和期待。
这是在省委、省政府和毕节地委、行署的主导下,百里杜鹃风景名胜区创新社会管理体制后,领改革之先,不断唱出发展大戏的“现在进行时”。
成立于2007年7月的百里杜鹃风景名胜区,管辖从大方和黔西两县划出的4个乡和部分村组,共500余平方公里,近10万人口。为了使这片多年来“藏在深闺人未识”的地方迅速成为我省的黄金旅游产业带,百里杜鹃党工委、管委会严格按照省委、省政府和毕节地委、行署提出的“建设独具特色的杜鹃森林生态休闲旅游度假区”的总体要求和创建国家“5a”级景区的总体目标,立足于“科学规划、依法保护、合理利用、加快发展”的总体思路,提出了“地球彩带、世界花园、养生福地、避暑天堂”发展定位,大力发扬“坚定信念、艰苦创业、求实进取、无私奉献”的毕节试验区精神,以“白天加黑夜”、“工作日加休息日”的拼搏状态,发挥“小政府,大功能”的作用,团结带领广大干部群众,克服机构不健全、基础薄弱、人少事多等困难,大力实施“生态立区、旅游强区、工业富区、城建带区、科教兴区”发展战略。春华秋实,种瓜得瓜,经过4年的不懈努力,百里杜鹃在交通建设、景区建设、新村建设、生态建设、宣传推介和财政收入等方面均取得了跨越发展的成绩——
交通建设大步跨越。管委会成立4年来,共投入资金3亿多元,建成通乡油路47公里、通村公路398公里,实现了乡乡通油路、村村通公路、旅游公路和运煤公路分道的发展目标。预计到今年10月底,实现提级改造旅游公路70余公里,加上明年底连接杭瑞高速百里杜鹃匝道口的10余公里高速公路的完成,百里杜鹃将形成外连各条高速公路、高等级公路和飞机场,内接多个避暑和观花旅游风景点的路网建设。
景区建设迈上台阶。已改建游步道23公里,新建大型停车场4个、观光台18个、民族歌舞场2个;完成中心花区旅游基础设施升级改造,新建旅游景点24个,改造景点5个;完善标识标牌500余个,完成景区东大门门景系统和红军广场规划设计,启动了西大门门景系统场平工程。投入资金1103万元,按照四星级标准,建成日接待200余人的百里杜鹃度假村一期工程和日接待能力100余人的民族新村,启动黔宜大酒店建设工程。同时,着力完善各类旅店、餐馆、商铺等配套设施,启动特色集镇建设和民族风情园建设,其中彝族、苗族、满族风情园已初具规模,普底彝族风情古镇年底可竣工投入使用。
新村建设突飞猛进。为了从根本上改善人居环境,管委会先后投入资金3000余万元,建成“黔西北民居”6000多户,打造出“五园新村”示范点5个。目前,进入百里杜鹃风景区的黔西北民居已经沿公路展开,成为与风景区的生态环境相得益彰的一道人文景观。
生态建设纵深推进。为了让更多的粮地变林地,进一步实现生态立区,百里杜鹃立足于“围绕旅游抓农业,抓好农业促旅游”的产业调整方针,先后投入资金1亿多元,在荒山荒坡造林4万亩,在适宜种植树木的地方种上了蚕桑、金银花、茶叶、干果、水果等中药材和经果林共6万亩,并大力扶持农民搞特色养殖。此外,种植旅游公路景观树54公里。这些举措,使当地森林覆盖率提高到71%,比2007年增加了14个百分点。
宣传推介谱写新篇。2007年以来,百里杜鹃成功举办了4届国际杜鹃花节,接待中外游客400余万人次,带动旅游综合收入20余亿元,并通过媒体和走出去等方式推介自己,大幅提升了百里杜鹃景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使百里杜鹃在成为国家森林公园、省级自然保护区、省十大风景名胜区之后,又先后被评为“最值得驻华大使馆向世界推荐的中国优秀生态旅游目的地”、“2010年度·最负国际盛誉景区”和“亚洲·大中华区十大自然原生态旅游景区”、“贵州十大魅力景区”和“贵州十大影响力景区”、“全国低碳旅游实验区”。2010年12月,被国家旅游局正式批准为国家级“4a”景区。
财政收入大幅攀升。2010年,完成国民生产总值8.49亿元,比2007年增长318.23%;完成财政总收入4.19亿元,比2007年增长458.67%;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2.3亿元,比2007年增长1735.82%;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3150元,比2007年增长65.45%;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0.743亿元,比2007年增长253.81%。今年1至8月,百里杜鹃景区实现财政收入4.3178亿元,预计年底将实现财政收入5.18亿元,在2010年的基础上再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