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贵州频道9月27日专电(记者周芙蓉)有关专家认为,彝文典籍的抢救刻不容缓,当前亟待完成六项任务。
在贵阳日前召开的民族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研讨会上,贵州民族科学研究院助理研究员李天元撰文指出,彝文典籍的内容涉及范围极其广泛,天文、地理、医学、算术、地形、地貌、生物、农牧等无所不包,其中蕴含着大量的生产与生活的技能智慧,是彝族人民开发利用所在地自然资源的经验总结和科学的结晶。当前要抓紧几个方面的抢救工作。
抢在散落民间的彝文典籍破损之前,实施大规模的收购,进行科学保管。对即将毁损的石刻、金属器皿铭文需要及时制作拓片;集中人力物力对收藏的彝文典籍实施高水平的装裱修复,尽可能延长典籍的保存期限;对搜集到的彝文典籍必须立即实施现代水平的科学保管;尽快摸清现存彝文典籍所载内容的底细,并在此基础上借助彝族的传统分类办法,建构统一的彝文典籍分类系统;对收藏的典籍及时进行现代手段的复制;集中人力物力开展系统的彝文典籍研究,推出不同层次的汉文翻译版本。
李天元认为,要完成上述六项任务,急需集中建立彝文典籍收藏保管研究中心,应在我国彝文聚居地西南地区选定一个合适的地点,及时兴建中国彝文典籍保管中心和彝文典籍研究基地,以加快对这一珍宝的抢救和研究。
据了解,传世彝文典籍卷帙浩繁,涉及内容广泛,具有很高的学术研究价值和当代使用价值,不仅是中华民族的珍宝,也是世界性的珍宝。彝文典籍主要分布在贵州、云南、四川、广西等省区。目前,全国已收藏的彝文典籍总数达14790多册(卷)。彝族地区还有许多亟待收藏的彝文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