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的宝贵,贵在坚守与传承。
在“屯堡”这块文化宝地上,有山歌、地戏、古老的服饰、独特的石头建筑、特殊发音的语言,还有各种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民俗。这些文化有许多已经申报成为世界级、省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或物质文化遗产。有的还在等待被发掘,这其中就有吉昌屯民俗——万民河会。
在屯堡悠远的文化中,它一直坚持着中华民族的传统,扮演着屯堡人“劝人为善·教人行孝”的活的教科书。
月23日,在吉昌屯老人们共同努力争取下,由安顺市文联、市文化局、市建设局、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屯堡研究学者共同参与的“文化让乡村美丽——国家历史文化名村吉昌屯民俗文化助推美丽乡村建设座谈会”在吉昌屯汪公殿召开,预示着民俗“万民河会”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程序正式启动。
“万民河会”的起源传说
今年69岁的老人田应宽,兼任屯堡协会的会长,对吉昌屯的民俗“万民河会”深有研究。据田应宽介绍,“万民河会”最初起源于唐贞观年间,根源于“唐太宗游地府”的传说。
当时民间流传着“目连救母”的传说:目连的母亲青提夫人吝啬贪婪,且凶恶好杀戮,从不修善。死后被打入阴曹地府,受尽酷刑的惩处。为了救母,目连出家修行得道,在地狱里看到受苦的母亲后心中不忍,但以他母亲生前的罪孽,不能走出“饿鬼”惩罚。
目连无计可施,只好祈求于佛。佛陀教目连于七月十五日建“盂兰盆会”,借十方僧众之力让母吃饱,于是有了七月十五设盂兰供养十方僧众以超度亡人的佛教典故。这个具有孝义教育的故事也因此流传至今。
因“目连救母”的故事广泛流传,在唐贞观十九年,唐太宗为超度在建立唐王朝征战中阵亡的将士魂灵,命令唐玄奘作水陆道场,念经七七四十九天,这是《西游记》里“唐太宗游地府”的故事原本,也是最原始的第一次“万民河会”。
田应宽说,“万民河会”后来传入黔中,慢慢在屯堡得以存留,并演变为后来的“万民河会”民俗活动,意在劝人珍惜生命、缅怀先人创业艰辛、忏悔平生罪过、劝人行善、孝敬父母、和睦相邻。
“过河”劝人向善,教子行孝
据吉昌屯另一位73岁的老人胡维东介绍,吉昌屯民俗“万民河会”最原始的那一套民俗仪式很完整的保留了“劝人向善、教子行孝”的内涵。
胡维东说,“万民河会”每十二年举行两次,每逢十二生肖排序到龙或鸡的年份,从正月初九开始,屯堡妇女们就要到庙里上香敬神,叫做“上九”,一直到正月十五在庙里念经、吃斋做庙会,叫做“上元会”。
到了二月初九,想参加“万民河会”的妇女(生育结束或者不准备生育的妇女)要到庙里报名,执行河会前的相关仪式,比如要坐忏、拜佛、念经。同时在正式举行河会之前,每个“过河”的人都要吃斋。
“‘过河’仪式,就是给善良淳朴的屯堡人一个缅怀先人、忏悔自身罪过、劝人向善、教子行孝的机会。”胡维东说,通过“万民河会”这个仪式,能够让屯堡人更好地坚守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让各村寨更团结和谐、邻里和睦。
吉昌屯老人渴望“申遗”成功
贵州安顺屯堡这颗“明珠”,经过600年的历练。勤劳的屯堡人,用聪明智慧演绎了独特的文化和生活方式,成为了明初留黔的古汉族生活聚落群体。
如今,“屯堡”不再只是一个地点,而是一种地域文化和民俗文化符号的象征,是黔中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屯堡,吉昌屯自古以来就是民俗文化坚守与传承的典范。在这以前,通过全体村民的努力,吉昌屯“抬亭子·迎汪公”已被列为贵州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还获得了2008年10月在广州番禺区进行的“第七届中国民间艺术节”最高奖项——山花奖。
田应宽说,随着社会现代化进程加快,民俗的东西受到很大程度的冲击,年轻人对民俗文化保护的意识也越来越淡。他担心像“万民河会”这样的民俗有一天会消失,所以他渴望“万民河会”成功“申遗”,让宝贵的民俗文化能够得到合法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