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瓦、石门、石院、石巷……行走在石头组成的寨子里,无边的灰色调和轻轻的犬吠声,会让你恍若置身于画中,表上秒针的转动似乎也慢了下来。无论是倚门刺绣的苗家女,还是端酒迎客的布依妇人,都成为了这幅画上点睛的色块……
独特的“银伞”头饰
本寨乡距离镇宁县城30多公里,深山腹地杂居着苗族、布依族等少数民族,虽然族别不同,他们有一个共同点——村里的建筑都由石头建造而成。不知从何时迁居至此的苗族,至今保留着与众不同的文化习俗,其中大营村的苗族妇女头顶上配戴的“银伞”,就引起了外界的关注。
大营村有150余户,658人,分杨、罗两姓。88岁的杨天秀在大营村当了20多年的村支书,“以前外界都叫我们‘箐族苗’,后来因为妇女们头顶的装饰,近年来也有人称我们‘银伞苗’。听老人讲,我们与同村的罗姓,都是来自江西吉安府北大街董家巷,是因为‘调北填南’才来的……”
老人所指的“调北填南”,是明代朱元璋指挥的一次军事移民调动,数十万湖广、两江地区的军民被调往云贵高原,拱卫疆土。
杨天秀说,因为女人们的头饰,附近村寨的人还叫他们“葵花朵朵苗”。意思是,赶集的时候,一村头戴银伞的妇女走在人群中,从背后望去,就像是一朵朵盛开的葵花。
在一家石头小院里,一群苗族妇女身穿盛装跳着迎客的舞蹈,仔细一看,她们头顶银伞上的图案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麦穗图案,另一种是变形的蝴蝶图案,当地妇女称为“麦子伞”和“飞蛾伞”。两种图案分别意味着农耕文明和民族图腾,苗族妇女们一枚小小的头饰,将祖辈的叮嘱和信仰代代相承。
热情的泼水迎客
每年农历六月初六,是大营村儿童的狂欢时刻,这一天他们可以向客人泼水,这是一个百年未改的习俗。
44岁的杨顺民说,每年农历六月的第一个虎日、兔日,就是过“六月六”,“听老人们‘摆古’(讲故事),摆酒慰劳自己和劳累半年的家畜。同时,也祭奠祖先,祈求上天保佑农田顺利收成。”
杨顺民说,过节当天小孩子会锯下一节竹筒,并在封闭的竹筒的一面烙下一个小孔,同时,取一支筷子,在一头缠上布条和竹筒的半径相同,这样靠挤压缠上布条的筷子用小孔吸、喷水。
从六月六当天的晌午开始,每家每户都会迎来亲友,孩子们就开始了“恶作剧”,自制水枪枪膛里的清水,会喷向客人,“有时,七八个小孩围攻一个客人,不到几分钟,这个客人就全身湿透,但不会有丝毫怨言。相反,淋得越多,越会显得吉利”。但这个行动仅仅局限于孩子们,家里的大人只会在旁边笑着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