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去青岩是2007年国庆前后,时值人生低谷,状态差到极点,以为那种状态下所见的风景亦如闪电恰似朝露,早已消逝。但在踏入明清背街的第一时间,那年那时的种种回忆顿如潮水滚滚来袭,这条狭窄而并不太悠长的石板街以一种不容丝毫忽略的霸道姿态侵袭我当下所有的感官触角。
青岩古镇位于贵州省贵阳市南郊29公里,建于明清时期,地近苗乡,以前曾是军事重镇,用以镇压苗民起义;又因其是连接川、湘、滇、桂的通衢,属往来商贾必经之地,军事和经济的双重地位最村妇终成就了这座古镇。如今,它早已失去了军事价值,所谓城墙也不过是一段断壁残垣而已,但,好在风华和气度都还在。
在听到“青岩”这个词的第一时间,村妇想到的是“青衣”。青衣是中国戏曲中旦行的一种,北方叫青衣,南方则称正旦,在旦行里占着最主要的位置,扮演的一般都是端庄、严肃、正派的人物,大多数是贤妻良母,或者是贞节烈女之类。村妇无从揣测当初是怎样的一个人会给这个地处云贵高原的小镇起这样一个名字:是因为觉得她气质端庄优雅?亦或只是由于构筑小镇的主要原材料是青色岩石青色瓦。贵阳境内喀斯特地貌发育典型,层层岩石堆垒,异军突起处,即为山。山多石就多,石又厚厚薄薄,逐一分层,使用极为方便。因此,贵州n怪之一就是:石头当瓦盖。青岩的居民依山就势,就地取材,以石片当瓦,用石块垒墙,大石屋连着小石屋,青苍苍一片,因此,青岩古镇又有外号:青岩石头城。
写实或者抽象,似乎听上去都讲的通。只是两者之间的距离委实隔得有些远啊。
青岩古镇建造在高低不平的山坡面上,所以从高处俯瞰,整个小镇会呈现一种在别的古镇中难以看到的立体美感。行走其中,踏足青石板铺成的古驿道,宽阔而平坦,洁净得一尘不染。年深日久,除却那些道观寺庙等公共建筑,民用的那些石砌房子多显低矮破旧,置身在这冰冷坚硬的石的世界,自然催生出人们对于柔软的渴求。于是,家家户户在自己的小院中广植花木,透过小小的门框,可以看到里面一派姹紫嫣红。
也许,这也体现在当地人的性格里:朴实低调的外表下掩藏着的却是一颗热情火辣的心,而这种热情表现的具体方式就是:吃辣!坊间流传一份吃辣排行榜,据说贵州人对自己被列为老二的江湖地位相当不满。
小镇的格局很简单,古驿道是其中的主干,两边则是一条条小巷,它们幽深而安谧,行走其间,顿生远离尘嚣、遗世独立之想。
遥想当年,这里可是商贾往来的繁华地啊。
*************************************************************
古镇的城门已然气象万千